“巳巳”送福饺香浓,籽籽相拥“阅”睦邻。在翡翠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12名“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灵活就业人员的子女正在参加“爱心寒托班”迎新春活动。“爸爸妈妈在忙工作,这里能学知识还能交朋友”,二年级学生张皓然举着作品兴奋地说。这温馨场景正是市政协共青团(青联)界别委员工作室创新打造的“协青护苗”寒假公益课堂,通过发挥界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让“委员履职”与“民生需求”实现精准对接。
01
机制创新: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作为”
去年年底,市政协在基层走访中发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普遍存在寒暑假期间子女看护难问题。共青团(青联)界委员迅速组建专项调研组,联合教育、妇联等部门开展摸底工作并形成《关于鼓励举办高质量公益爱心寒暑托班的建议》,推动建立“政府主导+政协搭台+社会参与”的托管服务体系。首批试点选定外来人口较为集中的4个村(社区),通过委员企业捐赠、公共场馆提供场地、高校志愿者支持,形成可持续运作模式。
“我们打破传统履职方式,建立起需求收集、资源对接、效果评估的闭环机制。”市政协委员沙赛峰介绍,项目采用“双清单”管理模式,既建立包含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等四大类六项服务的“供给清单”,又通过社区网格员收集形成“需求清单”,实现精准匹配。目前已有两家委员企业与社区签订长期共建协议。
02
内涵提升:
从“基础托管”到“成长赋能”
在紫薇三村社区寒托班,课程表上不仅有作业辅导,更包含“消防知识科普”“习惯的养成”“造纸术”等特色课程。市政协副主席龚海燕牵头召集共青团(青联)、妇女界委员开展“社区托育服务”调研,形成的《关于推动我市托育服务提质扩面的建议》已获相关部门采纳。这种“托管+实践”模式,让6000余名孩子在寒暑假期间获得平均180课时的素质教育。
医卫界委员牵头组建“健康导师团”,为托管点配备急救设备,开展应急培训;文艺界委员联动市博物馆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科技界、农业农村界委员联合指导打造科普知识和农作物栽培“小小实验室”。多元化的资源注入,使托管服务超越看护功能,成为助力“双减”落地的实践平台。
03
效能转化: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家住明珠苑社区的快递员黄卫感慨:“原来觉得政协离我们很远,现在委员们就在身边解决问题”。这种改变源于市政协建立的履职积分制度,将委员参与民生服务纳入履职评价体系,形成17个界别服务矩阵。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12个标准化托管点,累计服务超2000人次。
“这不仅是民生工程,更是凝聚共识的创新载体。”共青团(青联)界委员纷纷表示,下一步将通过“服务—调研—提案”的履职链条,把民生“难点”转化为政策“落点”,让政协履职始终与人民需求同频共振。
从委员工作室的议政会场,到充满童声笑语的托班课堂,政协委员们用汗水浸润初心,以实干诠释担当。这场“带着露珠”的履职实践,既托举起千家万户的“小幸福”,更彰显出新时代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深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