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议政建言 > 调研报告

关于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之一——关于加快发展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调研报告

发表日期:2023-08-08 15:15:55 信息来源: 阅读量:

关于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调研报告之一

——关于加快发展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产业的调研报告

第一子课题组  组长:龚海燕  执笔:顾东磊 施江华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贯彻落实好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精神,就必须发展好包含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的大健康产业。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园区高质量建设”协商议题,2021年3月至5月,市政协副主席蔡建平带领第一子课题组,围绕“进一步加快发展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产业”这一子课题,开展专项调研活动。先后走访市经济开发区、生命健康科技园、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华东产业研究院等单位,听取汇报,现场察看,深入了解情况,并赴深圳坪山区生命科学园、长春高新区医药产业园等地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外地先进经验

(一)深圳坪山区生命科学园

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国家首批三个生物产业基地之一,坪山区生命科学园是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以高成长性生物医药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能满足GMP标准认证及提供政策支撑、投融资、人力资源、产业化、商务平台等五大服务平台。园区积极完善运营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客户拓展工作,行业类型覆盖了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等几大类别。坪山区生物医药产业共集聚了564家生物医药企业,在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医药物流等领域建立起全链条产业生态与竞争优势,成为深圳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创新高地,在坪山区乃至深圳市引领科研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等方面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深圳坪山区生命科学园取得如此骄人成绩有以下几点值得借鉴:一是优政策。近年来,坪山先后出台了“实体经济二十条”“科技创新二十条”与新型研发机构遴选和资助办法等系列扶持政策,对药品生产、临床批件、国外产品准入、医疗器械注册证、中试检测等方面予以资助,扶持初创型、成长型生物企业加快成长。二是聚资源。倾力建设和完善生物医药加速器平台,总计可提供超过70万平方米的高标准产业空间,可容纳超过1000家生命健康企业。同时,也为高端研究机构、创新服务平台、产业转化基地等各类重大项目的落地,提供了充足的专属产业空间保障。2019年,坪山区采取“大兵团作战”土地整备模式,释放约4.8平方公里的较大面积产业空间,为坪山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了空间保障。三是造氛围。先后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坪山预选赛区暨2020年坪山区创新创业大赛决赛、第二届生物医药创新投资人论坛、2020深圳市(坪山)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高峰研讨会等创新盛宴。在科技金融方面,设立了红土基金、新兴产业基金等共8支子基金,总规模近50亿元,未来还将四支产业项目基金,形成了从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市场拓展-上市融资的全产业链扶持体系。四是引人才。实施“龙聚坪山”系列人才政策和“人才一卡通”服务制度,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及海外科技人才提供个性化、菜单式优质服务。

(二)长春高新区医药产业园

长春高新区是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和国家级中药现代化产业基地,是国内最大的基因药物和疫苗生产基地,已成为长春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引擎。一是政府直接投资。长春高新区现有高新股份和新发集团两大平台公司,园区内的大企业均由这两大公司持全股或控股。这一模式有利于统筹协调,引领园区各部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推动该产业快速发展的合力。二是扶持龙头企业。长春高新区着重培育大企业,经过30年的积累,高新区培育了高新股份、修正集团、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金赛药业、百克生物、迪瑞医疗等一批头部医药公司,拥有国家基因工程药物质量管理示范中心、国家基因工程新药孵化基地、国家人类干细胞库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一系列技术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形成了基因药物、生物疫苗、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化学制药及医药物流等多个特色细分集群和研发、生产、流通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具有鲜明的集聚效应和特色优势。三是创新机制体制。2020年,长春高新区谋新篇、布新局,率先在全省推行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政府+园区+公司”的发展模式,成立了专业的医药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长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高新区设置医药专班。2020年,高新区生物医药企业产值占长春市80%。

二、建议意见

(一)坚持高点定位,打造大健康产业。要积极落实健康启东战略,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启东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规划远、中、近期三个阶段,形成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康复疗养产业链。一要大力发展健康疗养产业。我市毗邻上海,地理位置优越,上海市拥有全国领先的医疗资源,但上海康复服务整体发展缓慢,供给不足,滞后于北京、广州和南京等地,与上海作为全国医疗中心的地位不相匹配。我市可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吸纳专业人才组建康养团队,建设对接上海医疗资源的后续康复治疗高端康养中心。二要顺势而为助推医疗器械产业。对于现代医院,医疗器械的配置高低成为判断医院级别的一个重要标志,据资料显示全球现有一、二、三类医疗器械品种达6万多种,而我国目前应用的仅有5千多种,发展潜力巨大。建议参考上海浦东等地对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来启企业在取得认证等方面的补贴、资助,有效吸引更多该类企业入驻启东。做好中城等大项目服务工作,积极对接中信等大公司,构建在上海孵化、启东生产落地的模式,加速医疗器械产业成长。三要跨江融合建好生物医药集聚地。积极主动承接上海、苏南外溢项目,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上海张江药谷、苏南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项目生产基地。

(二)优化顶层设计,完善机制体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最大化整合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园和生命健康科技城等地各类资源,发挥合作优势,激发园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可建立有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牵头,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行政审批局、市场监管局和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园、生命健康科技城等相关单位组成的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政策,审议全市生命健康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事项,对全市的产业发展提出意见,统筹推进,对外来的投资项目进行论证。二是建立大健康产业专家智库。高端人才能带来国际化的视野,对行业有驱动和引领创新作用。可聘请、邀请市内外相关研究机构负责人、生物医药企业研发人员、临床医生、律师等专家、学者加入智库,对我市大健康产业提出建议意见,对我市招引的大健康项目作综合分析研判,协商解决产业发展瓶颈问题。三是规范政策兑现机制。明确各类优惠奖励政策兑现主体和资金来源,避免因职责不清造成政策无法兑现和延迟兑现的现象。优化兑现机制,兑现主体单位应主动为满足条件企业提供服务,确保及时、足额兑现各类优惠奖励政策。对于落地本地的企业所生产的医药、器械等健康产品,制订给予优先进入本地相关医疗单位使用的鼓励政策,以加大吸引扶持力度。

(三)注重创新模式,打造一流平台。一要建好公共服务平台。围绕生命健康产业链建设生命科学孵化加速平台、共建大院大所启东创新中心、培育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以更加完善的政策支持高校、研究机构、产业服务平台共同打造某细分领域的全产业链平台。扶持好现有的北大生命科学华东研究院、药明康德、尚华医药集团旗下睿智化学等企事业单位,更多地引入生物医药企业第三方服务机构、第三方医疗器械临床前研究平台、国际公认的医疗器械审核或体系认证机构、引入国内外知名制药及器械CRO(外包研发服务机构)、CMO(全球生物制药合同生产)、CDMO(外包研发生产服务)等技术服务平台,提升园区创新实力,引领产业发展。可学习深圳市坪山区激励政策,对于新建立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创新平台的,按照建设投入的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同时为其争取国家级、省级、市级平台补助资金。二要拓宽融资渠道,多元发展基金。建议借鉴浙江、苏南等地区的经验做法,在设立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的宗旨下,结合当前市场与所在地域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引导基金在子基金中的比例限制,从而真正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增加可落实的社会资本进入总量,增加直接投资资本的供给,鼓励投资企业投资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早期的生物医药企业。通过生物医药产业引导基金吸引优秀的管理团队来启设立和运营生物医药产业基金,逐步形成融资支持、产业要素整合以及对市场竞争力促进等优势。三要建设临床试验中心。建议在现有条件较好的人民医院中进行小范围改扩建,增加临床试验中心,既直接支持了本地创新药项目,又通过吸引CRO公司和外地创新药项目前来进行临床试验,可以高效地创造深度接触从而引进优质项目的机会。通过开展临床试验的机会,还能让本地病患有机会早日接触最新的药品和治疗,造福当地民众。

(四)突出人才培养,优化人才政策。一是注重专业科研人员培养。要加强本地生物医药产业科研人才培养,结合企业需求,大量培育企业所需人才。近几年我市通过积极广泛的招引措施与行动,建立了一定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渠道,要在与北大、复旦、交大、华理工、通大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实体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更为稳固的人才培养机制。利用好本地通大杏林学院等高校教育资源,加大和上海理工大学等医疗器械领域权威的学校合作力度,开设医药研发、医疗器械等系列课程,为我市生命健康产业的发展持续输送合格的专业科研人员。二是注重专业技术人员培养。利用好启东中等专业学校等职业教育资源,设置适合生物医药领域的实验员、高级技工等专业,批量培养适用技术人才。可借鉴北大华东院通过与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合作,建立实训基地长期培养实习生的方式,探索搭建基础用工的长期培养体系。对在相关实习基地的在校学生可进行专门补贴、对接收实习大学生的生物医药企业给予财政补助等。三是优化人才补贴政策。在及时兑现《启东市人才引进综合补贴实施办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件内容,建议补贴对象涵盖所有我市工业100强企业年薪30万元及以上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取消文件中补贴对象须在本地交纳社会保险的条件。

(五)夯实园区基础,提升配套质量。一是提供持续稳定的能源保障。园区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要根据产业特点升级改造,在消防、环保、电力等配套设施上满足相关装修改造的需要,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确保365天24小时不间断的水、电、气(包括蒸汽)的供应,确保入驻企业“衣食无忧”。二是建设人才所需的生活配套设施。栽好梧桐树,才引凤凰来。要科学规划园区周边的基础设施,在园区周边片区建立高级公寓、蓝领公寓等居住及商业配套服务集群,打造满足不同国籍、年龄、收入的人才需求的生活环境。合理配置交通资源创造多元化出行方式方便园区内员工的出行。合理配套设置幼儿园、中小学等教育资源,加快中医院搬迁至开发区的建设工程,让园区内人才的生活越来越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