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主题为“助力蓝色碳汇 发展蓝色经济”的青年科技人才主旨论坛在寰宇东方国际集装箱(启东)有限公司举行。未来,一批专家和青年科技人才将纷纷依托海工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为产业发展贡献科技和人才力量,为启东蓝色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
近年来,海工船舶工业园经过“腾笼换凤”式发展,实现了从传统造船业向高端海工装备制造业转型,企业对于发展刚需和技术需求都需要更高技术支撑。对此,市政协委员提出《关于成立海工船舶及重装备产业协同创新功能平台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建立海工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给予企业助力,通过汇聚园区企业资源,协同创新,从而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与有效共享。
提案得到市政协高度重视。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为推进提案办理落实,深入开展调研,并召集提案人、政协委员、承办单位等部门“面对面”沟通交流和协商讨论,当面听取各方意见、建议。承办部门当场作出回应,表示将迅速付诸行动,努力把提案办理落到实处,促进园区持续发展,助力企业创新改革。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全力创建海工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为此,海工园(寅阳镇)集聚园区各企业检验检测、研发部门、培训中心等现有资源,发挥其设施设备仪器的作用,提高综合利用率;整合沿江各企业的技术力量,以协同创新服务平台为纽带,促进园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协同创新,解决技术难题;联合高校及社会资源,整合、招引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及技术能手资源纳入平台中,联系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力量等,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需求。
“就检验检测这块,平台初步形成‘1+3’运作模式,‘1’即华滋能源旗下的华滋科技检测服务平台,‘3’即新成立的3个检测类服务平台。”华滋检测负责人曹亮表示,华滋检测持续应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每年为华滋能源、南通振华、三航海洋等周边企业提供焊接技术、理化检验检测、无损检测等服务。
以政策为引领,助力平台建设。作为协办单位,市科技局出台《关于印发<“百企联百校高质量合作”工程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创新载体平台建设的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启东市科创项目招引第一引荐者奖励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等相关文件,就开展的科技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项目招引及孵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有力促进园区就平台建设、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提升园区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为协助做好海工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成立,市人才办升级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人才发展竞争力的意见》,坚持人才工程牵引,树立“产才融合”理念;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积极搭建高校引才交流平台、博士后工作站培育平台等载体,做优做好各类人才的引进、培育、留用、保障等环节,为企业发展、产业壮大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平台作为企业与高校沟通的桥梁,改变了传统的创新链,成为科技创新的新引擎。”海工船舶工业园副主任、寅阳镇副镇长沈春健表示,下阶段,将推动海工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深化功能设置,更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企业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