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东疆之子

《开疆拓土》近代盐垦肇始地

发表日期:2022-04-30 10:39:24 信息来源: 阅读量:

东疆启东海中来

张廷栖 许年强
 
 
 
       张謇先生在受命筹办通海团练、规划沿海防务的时候,发现通海地区海滨有大片荒滩,触发他后来倡导围垦海涂、发展农牧、种植棉花,为纺织厂提供原料基地。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二月,张謇联络汤寿潜、李盤硕、郑孝胥、罗振玉等人,在通州、海门两地交界之处,发起筹建通海垦牧公司。翌年正月获得批准,五月我国第一个农垦股份企业——通海垦牧公司正式成立。张謇任总经理,常驻经理江导岷即江知源。历经半个世纪,通海垦牧公司将杂草丛生的荒凉海滩,变成民风淳朴的新型农村——张謇所说的“新世界之雏型”。
▲慕畴堂主厅。图为 1911 年 3 月垦牧公司建立十周年第一次股东大会布置图。“大利归农,辟野聚财”八个字是张謇为股东大会确定的主题。

      张謇先生倡导并亲自实践的中国沿海近代垦牧事业,在祖国东疆这块热土上留下了辉煌的印迹,并成为沿海近代农业开发的一座巍巍丰碑。


                                                                                 一

       通海垦牧公司滩涂围垦的第一要务是在南黄海数十里的广袤滩涂上筑堤。号称水利状元的张謇十分重视滩涂土地资源的先期调查、测绘和规划。开办公司的前一年,他未雨绸缪借用南京陆师学堂第一届毕业生江导岷、章静轩、洪俊卿测绘预垦滩涂,并着手规划。根据规划,通海垦牧公司构筑的堤岸分为外堤、里堤和格堤。外堤是围海挡潮大堤,里堤是通向黄海河港沿岸的堤,格堤是各区周围的小堤。这样,如果外堤、里堤被海潮冲毁,仍有格堤阻挡海水进入垦田。当时捍海大堤向南围筑岸堤,北自秦潭丁荡,南至二补大圩北河,从二补、三补界河至蒿枝港,折而复南,犬牙鳞次至新垦区南头,分别为牧场堤、一堤、二堤、三堤、四堤、五堤、六堤、七堤。五年后各堤相继竣工,堤高4米,顶宽5米,底宽13.3米。潮冲激烈地段堤高6.67米,顶宽6 米,底宽33.3米。在一堤、四堤潮冲最烈处,加筑木桩、垒以石块护坡。大堤总长43公里,其中石堤长0.9公里;里堤长71公里;格堤长29公里。

      通海垦牧公司所围垦的新圩田,除牧场圩之外分为七个大区。每区之四周环以大河,区与区之间的大河一般为入海的干河。大河之内,以其面积大小,划为若干条块,间有戗水等水道分界。条块之地再有民沟分成若干窕。窕为长方形,每 窕计地 25亩左右。民沟与匡河、大河互通衔接。沟河汇水之处,小者设涵洞,大者建闸,以时启闭。

      海滨工程,重在堤与河。无堤则不能蓄淡。不能蓄淡,则田中卤质不尽,不能垦殖。为了洗盐降 咸,公司把江海平原东泄的淡水蓄汇于沟河,然后用于滩涂洗盐。当时,通海垦牧公司建有蒿枝港七门闸、利民新闸等几座较大的水闸,用于挡浪排涝,引淡挤咸。在淡水洗盐改良土壤的过程中,垦牧公司还充分利用风力这种自然资源,学习荷兰利用风车戽水技术,计划在大河畔建一批风车,先把河中的淡水灌到田间,再排出。这样循环往复,加速淡化土壤盐渍。

       通海垦牧公司利用海滩耐咸的蒿枝、茅草、芦苇等生物资源,滋生天然植被,然后盖草还田。结合挖沟铺生泥,抬高地面、降低地下水位,逐步种植苜蓿、蚕豆等绿肥,扣青返田,或者在种青之后放牧。张謇想:“海门言垦利至近者十年,远或二十年。自筑堤至能种棉豆粟麦之日,中隔批卖、召佃、辟渠、通沟、潴淡、种青,寸寸而度,诚亦非一二十年不可。今腾出年份,将畜牧列在种青之后,种棉豆粟麦之前。畜牧所遗之肥料,即可粪地。畜牧所卖之利息,又可浚渠。先择地千亩试办。第一堤成,种青一二年,即将牧场移入,又一二年后移入续成堤内。以次递移。五堤皆周,则散牧于堤渠之间。其堤脚渠唇,遍植桐桕(土性相宜),奇零之地,兼事林业,务使本利循环相生,故垦与牧兼办。”这些农业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措施抑制了土壤返盐,增进了有机质积累,加快了土壤改良,使开垦的滩涂提前适合棉花种植。

▲垦牧公司说略
▲张謇题通海垦牧公司扇箑

 

       1901年8月,垦牧公司始订《通海垦牧公司章程》,规定兴办宗旨为:“务使旷土生财,齐民扩业”;“为国增岁入之赀,收本富之利”。公司还备有《招佃章程》,租佃关系采取崇明一带通行的“崇划制”,即“崇明划沙之制”。业主将领升的新淤沙滩佃给农民耕种,佃农缴纳一定数量的押金——“顶首” 后,可长期佃耕。业主一般不得退佃。佃农自退时,业主须退还“顶首”。每年收获按议定成数分益。

       1907年七月,张謇陪同股东们参观通海垦牧公司,并赠纸扇以留念。正面是通海垦牧公司的地图,反面是张謇的题语: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以纺织根本在棉,谋扩张植棉地,自前督部闻于朝,营垦牧公司于海上。其时一片荒滩,弥亘极望,仰惟苍天白云,俯有海潮往来而已。辛丑十月开工,壬寅大风潮,伤第一、第二堤,癸卯、甲辰及乙已春夏,次第修举缺失,筑四六七堤甫成,秋七月飓风起海中大戢山,视前尤酷,所伤过当。丙午改计更番代进,速洒卤之度,倍捍患之力,增格堤,辟沟渠,且垦且筑,潜气自转,期以戊申、已酉毕七堤之事,语具历次报告图说。丁未七月,入资诸君,惠临公司,乃导自牧场至七堤已成未成之所,咸请观览,益广规划之要。绘图制扇,以为纪念。微哉一握乎。缕缕心血,贯以十年。农夫同瘁,赤亿万肩,有此沧海之田。

       那次,股东们顺道参观已成未成之堤,已垦未垦之地,及所建筑种植之事状,经查七年之簿账,皆赞:穷海之滨一新世界也!

       宣统二年(1910 年)通海垦牧公司开始获利。1911 年,“堤成者十之九五,地垦者十之三有奇”。“道路砥平,沟渠疏通,田畴整治,芦苇丰蔚,木苗发生。”“栖人有屋,待客有堂,储物有仓,种蔬有圃,佃有庐舍,商有廛市,行有涂梁,若成一小世界也”——海复镇即这个小世界的中心。


                                                                          二

       1903 年,张謇对日本进行了为期 70 天的考察,留下了内容详赅的《癸卯东游日记》,展现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社会风貌和自然生态。在北海道考察围垦时,他想得更多的是本土。
▲股东徐志摩之父徐申如管理垦牧公司档案
▲1911年2月搁浅于垦牧公司海堤的鲸鱼骨骼

       通海垦牧公司的荒滩开垦,绝不是筑道海堤那么容易,必须进行开河、造闸、筑 路、建桥、盖屋等配套工程,否则风潮一来就被毁得零零碎碎,残破不堪。回国后,张謇按照近代大农业的方式统一规划,在二百方里范围之内,格局整齐划一,桥、堤、路、闸各适其所。堤长三万六千余丈,沿河再筑渠,分干渠和支渠,隔成牧区、垦区、养殖区等八个区域,造大闸一座、开河多条,建大桥多座,小桥、涵洞不计其数。垦荒绝不是掠夺式的开发,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他的确做到了。

       张謇把通海垦牧公司作为向大生二厂等纱厂提供棉花原料的生产基地。稳定的供求关系为产业化经营打下基础。为了推广良种美棉,更好地消除垦区棉农顾虑,由大生系列几个纱厂与种植户订立合同,规定所产棉花全归纱厂收购。如收益不如原通州棉,其损失由大生纱厂补贴。相对于封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张謇的农垦事业是资本主义产业化的现代化农业。它的重要标志是农垦公司的管理方式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方式;生产区域化,布局合理化;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如培育、改良品种;农业生产与水利、交通等事业相协调,农工商一体化。

       在通海垦牧公司发展过程中,张謇先生形成了较为科学和先进的大农、为农服务观和科教兴农、实业兴农一整套理念,并且积极开展探索和实践。他力主棉铁主义与实践,注重农业物质与人力资本并重,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大力减轻农民负担,积极兴修水利、开发滩涂,向世人展示了勃勃生机的新世界雏形。

       垦牧公司在初创时,将投资的大半用于购买亭荡灶地,用作筑堤围垦的资金仅占二三成。初步围成后,即将垦地分配给股东。民国4年(1915年),公司股东会决定分地,先后两次分地8.7万余亩,每股得地计22亩。未分的岸台地、堤岸、街市仍由公司公管、维修。分给各股东之土地,可由股东自己管理,亦可委托公司代为管理。

       诚然,因所圈滩地工程简陋,多数不具备垦殖条件。民国初期,垦区连遭风、潮、虫灾,土地失收。公司严重亏损,靠借债维持。同时,由于时局动荡,兵祸、匪患时起,亦造成公司损失。公司设实业警察队,以维护垦区治安,为地方自治蹚出一条新路。


                                                                         三
       兴办垦牧之初,根据公司制订的《通海垦牧公司集股章程》,开始张罗紧锣密鼓的集股融资之事。当时的资金来源,一是股东投资资金,二是佃农“顶首”,三是佃农劳力投入。至 1904年实收股款 209180两。由此开始,北自通州的吕四场丁荡起,南至海门小安沙东川流港止,总面积 12.3万亩,张謇把万亩圩田,分成一个牧场和七个堤,率先在荒滩上围筑海堤,兴修水利,改良土壤,开创盐垦事业。公司采取股份制形式,集合资金,开垦经营。至 1911 年,共集股 4000 份,票面股金为 40 万两。筑堤竣工后,农民承种公司土地时 ,需 交 纳 押 金 ——“ 顶 首”。至民国 16 年,公司共收取佃农顶首39.4万两。

▲通海垦牧公司集股章程
▲通海垦牧公司承佃据
 

      至民国14年,公司利润逐年提高,那年的利润总额已达841375两。再逾十载春秋,公司已垦土  地9.17万 亩,年产棉花6万担,麦、蚕豆、玉米、黄豆等杂粮2万担。至民国24年,通海垦牧公司已垦土地9.17万亩,年产棉花6万担,麦、蚕豆、玉 米、黄豆等杂粮2万担。总公司驻地海复已成市镇。垦区设办小学9处,道路、交通、通讯、医疗、警政等公共事业均有建树。公司有垦户5700户,人口23000人,民众生活水平比其他农区为高。

      通海垦牧公司的成功开拓,无疑会形成强大的磁场。从1912年开始,在短短的十几年中,南起长江口吕四场,北至云台山南的陈家港,纵约700里、横数十里不等的狭长地带,先后创办了大有晋、大豫、中孚、通遂、裕华、大丰、泰和、大纲、通兴、华成等50多个万亩以上的垦牧大公司,一批中小公司,连同派生的小公司共98个,实收资本3559.68万元,围地面积503.33万亩,已垦面积193.63万亩。正是由于张謇在江苏沿海大范围围垦荒地,形成优良的原材料基地,大生企业系统才能在1912—1921年获得空前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仅有的一个所谓“黄金时期”。      上述这些近百家大小盐垦公司,使古老的两淮盐区成了国内最大的新型垦殖区。在众多的投资者中,不仅有各地实业家、银行家、金融家,也有起初反对废灶兴垦的盐商,甚至连辛亥革命元老岑春煊、朱子桥,民国总统冯国璋、江苏省长韩紫石等人也参与其中。由此证明了通海垦牧的楷模作用。
  


                                                                             

        “百万富翁”是社会各界给张謇身价的一个评估。那么,张謇如何定位自己呢?他曾有诗云“老夫五十称啬翁”。“啬翁”是张謇的自号。“啬”同 “穑”,即“稼穑”,收割庄稼的意思,“啬翁”就是农夫。张謇自称“啬翁”是20世纪初的事情。那时他正在为大生纱厂创建原棉基地,开发黄海滩涂,筹建通海垦牧公司。他请江宁画家单林绘画。这里的东海即指 1880 年后始称的黄海,所以当地的居民称黄海为东海。《东海牧夫长五十小象》,是他围垦通海垦牧公司千顷圩田充满激情的见证。张謇自喻“东海牧夫长”,并勉励乃兄张詧齐心协力开垦黄海滩涂。他说,当今之人应当劳死,不逸生,因为我们身负复兴中华之重任。这就是张謇的人生观——不辞辛劳、不求安逸心声的表白。他让张詧在三堤内建了四汀宅院退耕堂,还在自治乡政府旁建造了海滨楼。
▲1926年发行的通海垦牧公司股票
▲《东海牧夫长五十小象》
 

      《东海牧夫长五十小象》画中,张謇先生坐在一块石头上,身边围着牛群和羊群。张謇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沙地圩田的农民。这幅画上有三个人的笔迹。“东海牧夫长五十小象”九个大字是张謇乃兄“张三先生”张詧所题,沈云沛为此画题诗。张、沈交往密切,关系非同一般。两人共同开发沿海滩涂。张謇甲午恩科状元,钦点翰林院修撰。他俩同时金榜题名之后即分别回到家乡通州和海州。沈云沛为此画题诗表达他对张謇在沿海垦牧业绩的深深感佩之情。虽然张謇那时没有任何行政职务。这幅画两边的对联是一副张謇书写的石鼓文对子。上联中栗里是地名,为陶渊明故里,大概是现在的北京附近。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鲜于即元代大书法家鲜于枢。这句楹联挂在《东海牧夫长五十小象》画
作两边十分贴切,珠联璧合。

      张謇先生于 1926 年谢世。此后,由其儿子、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孝若承继他的盐垦事业。   

      如今的石堤村、垦牧村至七堤小圩的广袤圩田,仍以井田格式分布于南黄海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