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兴垦开生田
——一位移民村干部的回忆
解放以后的启东,由围垦造田而新增的行政建制乡镇为数甚少,兴垦乡是其中之一。作为原兴垦乡的第一批移民,它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历史记忆。
垦疆拓土黄海滩
现在的兴垦集镇地域,原本是黄海南端的一片滩涂。1965 年,启东县政府组织5万民工来到这里围垦滩涂,以“得小磐”、筑堤岸、掘民沟、开横河、套圩的方式 ,新增土地17800多亩。这是启东解放后最早实施、规模最大的政府围垦工程。只是围垦后的滩涂,依然是一片阴天潮刷刷、晴天白茫茫,不见芦苇不长草的盐碱地,俗称“生田”。只有通过二次开发,才能成为可耕地、丰产田。
启东是农业大县,虽然棉作物的亩产量高于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但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加上人口增加、可耕地面积有限等问题,围垦拓土已成为当务之急。
事在人为。启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超前谋划,精心组织,5万民工连续作战,我们终于围垦出了17800亩的南黄海滩涂——尽管,它是一片暂时闲置的处女地。
迁徙兴垦开生田
本人出生于1944年,老家住在惠萍五大队,后改为新桥村。1965年时,担任大队会计。对于兴垦这个地方,只晓得不少本大队的青壮年去过那里挑泥筑岸套圩,自己从来没有去过那里。
同年年底,为开发利用这片围垦出来的土地,县里组建了名为“滨海办事处”的机构,有计划地分批调集各乡干部群众,以迁徙定居的方式,去那里开生田种地皮。迁居对象和人数由各区政府下达指标,乡里确定人选。办事处主要负责接收分配迁徙人员,为后续开发做准备工作。地域名称定为兴垦农场,共有七个大队。
我是首批来到兴垦农场定居的外乡人之一。和我一起被分到四大队当干部的共有4人。本人被任命为粮食会计,大队书记、大队长和民兵营长分别来自希士、新安、大同乡。1966年农历正月初六,前来四大队定居的外乡人又增加了40个。大家原来都素不相识,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
这个目标就是开生田。40多人住的都是用毛竹桁料搭建的茅草屋集体 宿舍。我们 4个大队干部住在一起,睡的是芦笆门床铺。吃饭到集体食堂 里,自己掏钱买饭菜票,食用的全是粗粮和素菜。所谓开生田,就是在盐碱 地上试种大麦和棉花。开头几年亩产皮棉只有20多斤。除此之外,就是修 埭路、埋涵管。四大队共有两只埭,1600多亩耕地面积,40多个场工根本忙 不过来。地皮按小队划分,集体劳动记工分。报酬方式是将农场上给的总 工分,到原籍所在地的大队里拿铜钿。1966年,我一共领到 270元,相当于 一个代课教师的全年工资。为节省生活开支,我们 4个大队干部合伙种了 一块小菜地,养了一头猪。
1968年3月,四大队的场工增加到了80人。他们都来自江海区的新安、希士、寅阳、大同、惠萍、大丰等 6个乡镇,同是江海片上的人。住在了同一个大队,成了名副其实的移民大家庭。我的职务改为大队总账会计,属于全报酬干部,全年可以得到 3600个工分。场部规定,大队干部必须有 20% 的时间,和场工一样参加集体劳动,并订立了相应的考核制度。但是实际工作中,我们参加体力劳动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上级规定。农场是个地皮多人头少的地方,开生田没有机械设备,全靠手工劳动。谁不干活就是对不起这块新围垦出来的土地,只有多干活才能提高生活水平。于是,“玉米粞饭茄脚柄,越吃越得劲”,“短裤头、汗背心,烂泥抛到田心里”,“三条民沟四条港,要吃鲜鱼自家摸”等方言顺口溜,传到了四面八方。
设乡建镇天地宽
1970年初,原在惠萍乡任代课老师的妻子,也随我移居到了兴垦农场四大队,在兴垦小学当民办教师,后转为公办教师。我搬出了集体宿舍,砌了两间平瓦房。不久两个女儿也出生了。
随之,经上级民政部门批准,兴垦农场撤销农场建制,设立兴垦乡,行政建制提升了档次。历经近 10年的锻炼,本人政治素质也得到了明显提高。1974年3月,我光荣地加入党组织,后被乡党委任命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兴垦成为乡级行政机构后,乡政府工作人员仍在原来的农场场部办公。建造兴垦镇的事儿,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然而,若想在这块新生的土地上造房建镇又谈何容易?
兴垦成为乡级行政机构后,乡政府工作人员仍在原来的农场场部办公。建造兴垦镇的事儿,也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然而,若想在这块新生的土地上造房建镇又谈何容易?
1965年建立农场后,这里只有两排平瓦房,其中两间是杂百商店。出于建镇的考虑,从1970年起,场部有计划地在这里建了家具修配店和竹木铺,以后逐步设立了信用社、邮电所、粮站、收花部、农机管理站等单位。到1987年时,这里已有了两条街道,河西的兴海街就建造在原先的老堤上。除了乡政府以外,其他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应俱全。镇区面积为 0.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 400 人。原先的四大队改建成兴垦村,它的地域与兴垦镇连结在一起。
本着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发展思路,村里办了两家集体企业。一个是与乡建筑站联办的皮鞋厂,拥有员工 50多人。另一个村办的文化用品厂,经济效益也不错。1984年4月,我被调任为兴垦乡建筑站党支部书记,将建筑工地延伸到了南通、上海,并参加了湖北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设。1994年,本人又被调回兴垦村担任村支书,直到2004年退休。至现在,我已在兴垦整整生活了56个年头,颇有人在兴垦天地宽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