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东疆第一堤
——寅兴围垦的尘封往事
一
1991年初冬,启东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1992年初,投资 1000万元实施寅兴围垦工程。工程地段南起寅阳镇,北至兴垦乡,全长 11.2公里,围垦滩涂1.2万亩,筑起一条高8.17米、面宽8米、全长11200米的海防大堤岸,土方工程量为150万立方米,出动民工8万人,工程期限为20天。这是建国以来启东最大的农业资源项目工程。
12月26日、27日,市水利局的13名技术人员,组成寅兴工程测量队,顶风冒雪来到这一茫茫的滩涂上,进一步展开实地勘察,为寅兴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大量准确可靠的数据。年已55岁的农水科科长陈协其,身患严重高血压一直在服药,不适应在气候恶劣的野外工作。老陈却谢绝了局领导要他留守值班的关爱,撑着病体踏遍了万亩滩涂,连续忙碌了 30多天。他 说:“这么大的项目工程,作为职能部门的技术人员,我怎能偷懒不出工?”
1992年2月9日,市长李志斌,副市长黄利金、徐永兵在总指挥部召开战前碰头会,详细了解工程准备情况,检查落实治安、后勤保障工作。10日上午,市委书记顾静珍前往寅阳、兴垦,实地查看工程准备情况。
为了保证寅兴工程的顺利进行,全市各乡镇已成立水利兵团,各村组建了民工营,8万民工任务全部已落实到人。为了保证工程地域交通安全、 畅通无阻,市交通局和公路管理站投资 6万元,维修破损路面 6公里。市水利局新造桥梁 9座。公安系统出动民警 60多人,维护工地治安秩序。卫生系统派出救护车和医生进驻工地。豆制品厂、酿造厂和蔬菜副食品公司等单位,在工地设立了供应网点。4辆拖拉机将巡回供应豆制品、地皮小菜和日常生活用品。启东报社、市广播电视台将分别派出记者,前往工地现场采访,并在《来自寅兴工地的报告》专栏和专题节目中进行报道。各乡镇文化站赶排了文艺节目,将前往工地慰问演出。供销商业系统各下属单位,集中人力财力筹集抢险物资,以备急用。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春节前后,在西起启海交界处、东至黄海老堤的公路埭路上,到处可见一辆辆的卡车、手扶拖拉机、人力车在穿梭来往。近千万斤粮油、蔬菜、柴草和近万支毛竹以及难以计数的芦笆门、编织袋等物资,正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
寅兴工程就是一场人民战争。启东人谁都愿意当民工,谁都愿意挑重担。聚阳乡塘中村支部书记袁志冲在带队出征前得知,有个民兵的妻子刚去世,家里还有个 5 岁的孩子没人带,于是老袁就让自己的妻子前去当了“保姆”。希士乡刘平村民工高二钱正月初六刚结婚,大年初八理当陪妻子一起回娘家,但他却脱下了礼服换上了“战袍”,走向了黄海滩涂。近海乡公益村、海平村村民许从阳、倪学明,是建筑工地上的运输户、泥工头。接到出征通知后,他们放弃了一天上百元的收入,从千里之外返回启东挑起了泥络担子。东元乡兴益村村民陈兴,父亲身患癌症正在抢救。村里免去了他的出征任务,但他得知民工人手紧后,还是含泪告别父亲踏上了征程。
8万民工出征来这里,他们就是我们的自家人。春节到来之前,寅兴围垦工程即将实施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全市各地。沿海乡镇的千家万户听到这消息,腾出了可供民工食宿的房舍设施。有些农户还清理出柴房、车库、床铺和台条椅凳,让民工队伍使用。
2月11日,大年初八。圆陀角的太阳还没升起,8万民工就已抵达各工程地段,打响了寅兴工程的第一仗,挑起了第一担滩泥。
寅兴工程的第一战役,是要在为期三天的小汛里,在滩涂外沿筑起一条高3米、长6345米的挡潮堤(俗称“小磐”),保障民工的安全施工,确保主体工程海防大堤的顺利完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假如没有小磐在外遮风挡潮,海防大堤岸的垒筑只是“纸上谈堤”。
由此,各级领导对筑小磐的这一起步工程,从一开始就摆到了整个工程成败与否的重要位置上。为防不测,市领导顾静珍、李志斌、施仲元、黄利金、徐永兵、范志雄等不间断地来到施工第一线现场指挥,面对面解决问题。各区乡党政领导走上工地,一起参加劳动,积极发挥带头作用。广大民工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早出工、晚收工,中午在工地用餐休息,一天10多个小时忙碌在泥水中,有时还得加班开夜工。后方各相关部门竭尽全力支援前方,力求做到有求必应,服务到位。市供销社、粮食局获悉工地上紧缺抢险物资后,连夜派出5辆卡车,分别从汇龙镇和吕四镇运去了大量毛竹。各乡镇及时调运柴草,赶扎跳板,收集编织袋,给民工铺设脚路。
为了确保围垦任务按时完成不拖后腿,启西区各乡镇的参战人数比上级下达的指标增加了 20%。万安乡各村民工营,在春节前就自备了 240 块跳板。战役打响后,乡政府又送去了 500 根毛竹。决心乡动员农户捐集编织袋1万多只,让民工在淤泥里铺设脚路。圩角乡全体机关干部自带被子、粮草和工具,分乘2辆卡车来到工地,与参战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东元乡三圩村 15组的 8位家庭妇女,自带帐篷来到工地,就地支灶烧煮饭菜,让民工兄弟吃得更加满意。
各乡镇水利兵团在工地上建立了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在执行围垦任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汇龙镇社教工作队的15名同志,全部来到工地上与民工一起挑泥筑堤。南通市委统战部副部长、社教队队长施文斌身患重感冒,仍坚持带病上阵。在社教人员的影响下,汇龙工地上掀起了你追我赶的劳动竞赛热潮。有些乡镇在工地上办起了广播站,公布各村的施工进展,表扬好人好事,播放红歌,鼓励民工争先创优。
为了维护民工队伍的合法权益,江海区工商所组织寅阳、东海、兴垦等乡镇的市场管理人员分成了 3个小组,对分布在围垦地域及民工营地的商业网点进行巡回检查,取缔违法经营,查缴假冒伪劣商品。他们在3天时间内共查处哄抬物价事件4起,取缔无证经营摊位10多个,并对违法经营者作出了相应的经济处罚。
8万民工队伍中的2000人是外地人,人际关系比较复杂,容易产生民事纠纷乃至发生群体事件。市公安局在寅阳镇设立了寅兴工程治安保卫指挥所,由副局长施锦才任总指挥,下设 3个机动小分队,由相关派出所民警兼任队长,以稳定的社会治安秩序确保寅兴工程的顺利完成。
二
寅兴工程实施之前,启东的总面积为 1157 平方公里。围垦结束后,启东将在第一大堤外新增土地 1.2 万亩,可谓千里东疆第一堤,万亩桑田尽朝晖。
百万启东人民不会忘记,这巍巍长堤和万亩桑田,是那么地来之不易,又是那么地令人叹为观止。
2月 15日,农历正月十二日,寅兴工程在挡潮堤全线竣工后,又打响了构筑海防大堤岸的第二战役。大堤的土方工程量是 150 万立方米,预定的工程期限为 15天。这就意味着,所有出征民工要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人均必须完成15立方米的土方量。
摆在民工面前的是:历经4天的连续作战,原先的精兵强将都已筋疲力尽,哪有力气挑泥筑岸;正月初八以后是阴雨连绵的天气,冒雨施工难以持续;工程地段全在黄海滩涂,土质泥泞无路可走;堤土取于百米之外的滩土和开挖护堤河的河泥,不但间距较远,而且随着大堤的增高,挑泥爬坡的垂直落差也会不断提升。这些明摆着的不利因素如不及时克服,巍巍长堤从何谈起?
市领导的决战方针只有两句话14个字:办法总比困难多,狭路相逢勇者胜。
广大民工的心声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大堤不成不收兵。
没有时间休息松口气,也没有召开誓师大会表决心,民工前脚刚刚离开挡潮堤,转身又挑起重担走向了东疆第一堤。展现在笔者眼前的全是催人奋进的场景——
海堤刚刚筑成岸底,天上就下起了阵雨。原本泥泞的滩涂,自然而然地成了粥一样的沼泽地。民工挑着泥担走过去,泥浆倒灌进了高筒雨鞋里,走起路来一脚高低前跌后撞,担子里的烂泥一大半洒落在半路上,时常处在进退两难中。这些情况说明,若想筑起东疆第一堤,必须想方设法为肩扛重担的民工铺设起一条双轨道的脚路。否则,寅兴工程将会半途而废。
由此,全市各地各部门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支前大行动,千挑万担的芦笆门、毛竹排、芦柴裹子等物资,源源不断地往工地上送。有些农户甚至砍光了竹园里竹子,捐献出存放粮食、化肥的编织袋和芦席。在那寸步难行的海滩上,就出现了使用权仅属于民工的一条条羊肠小道,一担又一担的沙泥被传送到了堤岸上。时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大堤高度已3米左右。尽管随着堤岸的不断增高,水平面与堤顶之间的坡度越来越大,劳动强度也随之而增加,但因为有了那些五花八门的脚路,围垦工程的进展还在预期之中。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寅兴工程已经完成了垒筑挡潮堤的任务,正在垒筑主大堤。心系寅兴工程的父老乡亲,当天上午送来了烟花爆竹、包好的馄饨和煮熟的肉鱼。清泉饮料厂灌装了 5万多瓶低度白酒,送到工地上为民工助兴。一些乡镇文化站派来了文艺演出队慰问演出,为民工队伍加油鼓劲。整个工地沉浸在浓烈的节日气氛中。惠和乡文化中心文艺演出队,将军旅歌曲《十五的月亮》中的歌词改成了“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海滩,你守护在婴儿的摇篮边,我在这里挑泥筑岸。”歌声和烟花爆竹声,回荡在万亩滩涂上。
但是,展现在市工程指挥部和各乡镇水利兵团面前的却依然是紧张的战时状态。正月十五元宵节适逢子午潮。为了防范天文大潮袭击挡潮堤和正在构筑中的主大堤,市领导从上午起就向各乡镇发出了防风防潮警报。要求各地各部门提高警惕,筹集抢险救灾物资,作好抢险保堤的充分准备。
当夜11时许,守候在挡潮堤上的值班人员发现,明月光下,一排排滔天巨浪从大海深处,以排山倒海之势由东向西滚滚而来,所到之处浪花飞溅、涛声震耳欲聋。刚刚竣工4天的挡潮堤,犹如大海里的小舢板,顷刻间淹没在狂风恶浪中,不少地方被冲出了决口。大潮趁虚而入又向尚未成形的主堤袭来。面对险情,民工闻风而动,全力以赴转向了抢救挡潮堤的战斗。后方各乡镇的支前队伍,带着抢险物资,相继来到了现场。前方后方形成了一条坚不可摧的烽火线。
新义地段告急!防护在挡潮堤外的竹排、芦笆门被海潮卷走,一袋袋土包不见了踪影。缺口在不断扩大,挡潮堤岌岌可危。千钧一发之际,乡人武部长朱永春,指挥民工将备用的编织袋装满了泥土后向缺口处抛了下去,这才堵住了缺口保住了挡潮堤。久隆镇南端的险情更为危急,已成的缺口正在向南北两侧快速扩张,1米多高的潮水通过缺口向主堤蜂拥而去。关键时刻,民工陆静元跳入缺口深处招呼同伴说:“快把编织袋全部扔下来,由我来填袋堵住决口!”缺口被堵住后,陆静元累得躺倒在土袋上站都站不起来,俨然挡潮堤上的又一条“小磐”。
王鲍乡三岔店村地段被海潮冲出缺口后,民工陈锦新对大家说,我们是革命老区来的人,就算拼掉半条命,也要保住挡潮堤。在他的鼓励下,全体民工劲往缺口使,人往潮水中跳,直至挡潮堤转危为安才松了口气。江海区水利工程员刘建忠的妻子发高热,家里连续 3次打电话要他快回去。但他说:“挡潮堤如此危险,走了工程员就是拖了全区的后腿,我不能走。”聚阳乡胜南村民工施学兵,16岁的儿子正在南通附院看病准备动手术。乡村干部要他去南通护理儿子,但他却说:“抢险就像救火,我不能当逃兵!”决心乡普东村村干部黄卫生,患上了急性胰腺炎仍和民工在一起抢修危堤,直至昏倒在地才去治病。
聚阳乡留守人员下午接到救援电话,晚上就送来了 500 多米长的毛竹排。决心乡得悉工地缺少抢险物资,马上出动卡车,把留守人员和各乡办企业人员送到海门汤家镇,购买毛竹扎成竹排装满3卡车,送到工地化解燃眉之急。新港乡一时无法筹集到足够数量的毛竹,便用广播通知各村和千家万户,就地编织芦笆门580扇,于元宵节下午送到了工地。
据统计,为了抢险挡潮堤,全市各地向寅兴工地送去了毛竹近 4 万支、柴草 50 多万公斤、芦笆门 1580 多扇、编织袋 13 万多只。元宵之夜,民工使用这些抢险物资既挡住了挡潮堤上的48个缺口,又为主大堤上的险段进行了加固。正月十六,民工再战大潮汛,数十处险情被排除。正月十七凌晨,连续作战了两天两夜的民工,站在挡潮堤上看到,一轮红日在圆陀角外冉冉升起。
战胜大潮汛后,寅兴工程又开始了攻克主大堤的战斗。民工队伍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各施工单位奋勇争先所向披靡。2 月 27 日,东海乡率先竣工,其他乡镇随之也鸣金收兵。一条长达12.2公里的东疆第一堤,巍然屹立在黄海之滨。她是百万启东人民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更是启东围垦史上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