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志成城战洪魔——
启隆乡“8 · 18”抢险救灾纪实
上篇 坚不可摧的堡垒
1997年8月18日,我市受11号强台风袭击,直接经济损失达6.3亿元。踞于江海交汇处的启隆乡,在狂风、暴雨、大潮汛的三路夹攻下,共有21500 米的大堤受到破坏,大小缺口120多处,损失堤土 27万立方米。市委市政府紧急部署抢险救灾措施。20日上午,市领导施仲元等率领市抢险救灾领导组共32人,前往被台风、大潮、暴雨围困了近50个小时的启隆乡,组织领导当地干部群众奋起救灾,力求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令人心惊肉跳的险象:整个启隆乡置身在奔腾咆哮的风浪中。全长50多公里的江防大堤,在狂风、暴雨、浪潮的轮番冲击下,大块大块的堤土不断塌入江中。近万亩的鱼池、蟹塘,1.6万多亩农作物,50多家企事业单位,5000 多名农场员工和外来打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
18日23时50分许,东部兴隆一沙大堤失守,近万亩农田顿成一片泽国。23时55分,兴隆沙南沿 3570米大堤岸全线崩溃,1250多亩鱼塘和已经成熟的黄豆、棉花均被水浪淹没。
闸港村告急,水闸外沿东侧的老堤,被撕开了长达 60米的裂口,浪涛将近处8家场工住房夷为平地;良种繁育场港东分场告急,近1500亩养殖场风急浪高,47名承包人生死不明;港西村告急,北沿和江堤全线崩溃,水深达2米多,17家养殖户失去联系。
在不到30分钟的时间内,启隆乡江堤被冲出 120多个决口,其中最大一个达250多米。浑浊的江水呼啸而入,昔日美丽富饶的江心绿岛,瞬间成了 一叶千疮百孔的沉舟……
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启隆乡党委政府在第一时间里召开了由分场、各村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参加的抢险救灾紧急会议,迅速组织抢险队伍奔赴江堤险段。各基层组织和共产党员们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带领群众奋勇抢险救灾。
台风袭来之时,兴隆分场农副办主任李伯涛、行政办主任张辉、后勤办主任陈国冲、妇女主任陈雨平等4人,自行组成了一个抢险、救灾指挥小组。李伯涛负责全面工作,其他同志分别负责通讯联络、传达上级指示,组织群众撤离,筹集救灾物资。
23时30分许,大堤行将告破。他们当即用电话和有线广播,向全场发出紧急撤离的号令,指挥 1100多名群众和外来人员分批转移到了救命墩上。
23时45分,心急火燎的李伯涛发现,二大队的部分群众还没撤离到安全地域,电话又中断了联系,于是就一头扎进狂风暴雨中,只身向二大队冲 去 。10多分钟后,灾民终于在老李的带领下撤出了险区。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跨出的这一步,使近百名群众安然脱险,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行政办公室主任张辉,已在6月28日填写了入党志愿书。在这次抢险抗灾斗争中,他担任的是现场副总指挥的角色,哪里有险情就冲向哪里,哪里有灾民就出现在哪里,以对人民群众的赤胆忠心,又“填写”了一份火线入党志愿书。
港东新堤被冲垮后,养殖场成了一片沼泽。在这里承包水面从事淡水养殖业的潘锦林、黄士兵两家老小共8口人,逃生在一辆拖拉机车箱上。8个灾民不间断地向远处发出求救的信号。此时堤内积水深达2米多,风力超过了11级,落难者随时都有被风浪吞没的危险。
带着抢险队伍正在巡查老堤险情的场党委副书记顾兴冲发现后,当即设法连结起了一条350米长的绳子。一头由抢险队拉在手上,另一头由顾兴冲拉着,摸到拖拉机边上交给了求助者。灾民得救后说:“我们发出电筒是求生的希望之光,顾书记送过来的绳子是政府给我们的救命绳、安全带,体现了党和人民心连着心啊!”
8月19日零点15分,兴隆沙南沿的新堤已然不复存在。共产党员、场农机站站长黄惠忠带领机动抢险队,与农科队队长陈学成、副队长刘建刚带领的救灾突击队,发现南沿养殖场的屋顶上还有人影在晃动,于是就联合在一起展开了营救。黄惠忠与农科队的部分同志,手拿绳索趟过激流向灾民靠拢,负责转移。陈学成与农机站的同志,负责接应安置 。处在绝境中的10个安徽民工,只有1人爬上了房顶,其余都在水浪中挣扎着。黄惠忠他们将这些外地人一个又一个地背到了安全区域,整个营救工作持续了近30分钟。当最后一名安徽民工脱险,黄惠忠自己也昏倒在了老堤上。被救的崔森、黄兰、吕仁昌等三家9口人看到后,齐刷刷地跪倒在这些素不相识的启东人面前,只顾磕头流泪,连句谢恩的话都没能说出口。
启隆乡北窑厂党支部书记兼厂长李维昌,在港西承包了73亩水田从事淡水产品养殖业。平时由他爱人独自管理。狂风暴雨海潮袭来之时,李维昌没有顾及爱人和鱼塘的安危,而是忙着疏散工人,保护砖瓦土坯等公共财物。大堤决口后,李维昌听说一个残疾老人还在危房中,便偕同他人破门而入,用小孩坐的轮椅,将瘫痪者抬上了窑头顶。
8月24日上午,笔者在李家承包的养殖场上看到,70多亩鱼塘已经塘底朝天,人工放养的鲜鱼活虾随着潮水成了长江里的水中族。老李的住宅已被大水冲毁,他的爱人独自在收拾断砖碎瓦。她泣不成声地说,丈夫是只顾大家不顾自家的人。自18号夜里出去后,直到现在连个影子都没有看到过………
市委副书记、市“8·18”抢险救灾领导组组长施仲元闻讯后,专门带人前往李家帮助清理废墟。他说,像李维昌这样的党员干部,其实还有很多。这 次抢险救灾斗争证实,他们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11号强台风,是我市解放以来遭受的一次特大自然灾害 。作为启东新 生处女地的启隆乡,因为地处黄海南端、东海北缘和长江入海的三水交汇之 处,受灾尤为严重,救灾工作也特别繁重 。但是,在灾情面前党员干部用自 己的实际行动,筑起了一个个坚强的堡垒、一条条巍巍长堤,使这片围垦得 来的万顷沃土,数千父老乡亲得到了保护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它将与围垦启隆这块江心 绿洲的过程一样,成为启东精神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篇 爱心筑起的长堤
狂风在无情地抽打着江心绿洲,倾盆大雨向已成“盆地”的启隆乡倾泻, 浪潮冲破巍巍长堤席卷大地 。风、雨、潮可以给启隆乡这一围垦新生地造成 深重的灾难,但无法泯灭启东人民的良知和见义勇为的壮举……
五湖四海见真情
永隆沙的东沿局部和北沿新老堤之间,是纵深二三百米、正面宽达数千米的新垦区,港东港西共有 66个承包大户从事养殖业。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多的投入近百万元,少的也有十来万元资金,形成了一个颇具特色的“移民部落”共同体。平时,他们各忙各的事儿,邻里之间少有来往。但是,在大家都面临着家破人亡、人财两空的8月18日子夜,这个“移民部落”产生了强烈的凝聚力,人间的真、善、美凸显在风口浪尖上:
外堤开始进水,港东的49家承包户互相关照,齐心协力共度患难。招呼他人向老堤撤退的喊叫声,飘荡在风声、雨声和浪涛声中,以求左邻右舍 一起摆脱死神的威胁。
盐城来的承包者戴立高,一路奔跑、一路呼叫了 400多米,接连摔了七八个斤斗,把临近的承包者一一喊醒。
较早发现险情的承包者邢建辉,没顾自己一家逃生,而是直扑临近的胡兵一家,通知他们火速撤离。
像戴立高、邢建辉一样,沈飞发现险情后,当即呼喊黄裕兴、黄杰、黄安心3家承包大户一起撤离到了老堤。转危为安的3位同姓养殖大户动情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永隆沙是我们的第二故乡 。特大自然灾害,见证了我们之间的兄弟姐妹情。
港东的49家养殖大户近200人,由于相互传递险情信息,赢得了极为宝贵逃生机会,没有一人被浪潮吞噬。
与此同时,兴隆沙闸港村也响起了一阵阵呼喊声 。该村地处水闸东侧,距离长江入海口最近,原本就是一个多事之地。18日晚上10点多,江潮已暴涨到了与老堤齐平的程度,呼喊人们迅速撤离的是村长敖风兵和老场工汤雪冲。
绝处逢生见英雄
汤雪冲是位富有驾船技术的船老大,对于眼下的险情要比别人明白的多:今晚江堤必破无疑,伤亡事故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于是,老汤只身一人赶到最危险的水闸东侧,将居住在老堤近处的9家村民逐一喊醒,全部转移到了相对安全的闸桥上避难。正在睡梦中的商店职工陆志良一家3口被他叫醒后,迅速撤离了闸桥。腿脚不方便的李佩荣心存侥幸,汤雪冲当机立断将他背上了救命墩。
大堤决口了。长达50多米的决口处,大潮犹如猛兽般地直扑闸港村,临近的9家场工23间住房瞬间被狂浪吞没,洗衣机、电视机、衣柜等家具,被 冲出了100多米。也就在这节骨眼上,另一个令人始料不及的险情又出现了:一条铁壳大船失控,借助狂风潮流徐徐冲向水闸。如果水闸被冲毁,兴隆沙千余江东父老乡亲又该怎么活?千钧一发之际,汤雪冲不顾个人安危,毅然登上这艘失控之舟,开足马力逆水而行,终于将它停定到了安全之处。目睹这一险象的200多名灾民,情不自禁地发出同一个心声:好人啊,英雄!
好人岂止心系乡亲的汤雪冲一个。在兴隆东一沙上,有一个崇明机场指挥所。当11号强台风行将肆虐兴隆沙之际,由场长李伯涛临时“组阁”的抢险领导班子,没有忘了这个“编外指挥部”。专门派人前往崇明老乡所在地,及时向他们通报台风消息,作好应急准备。当晚11时许,与这里距离最近的东一沙大堤最先失守,崇明老乡迅速撤离到了原本属于兴隆沙的救命墩上,没有任何人员伤亡。安然无恙的崇明老乡动情地说,自古崇启不分家,危难之际更是老乡救老乡。而李伯涛也就被崇明老乡推上了“英雄”的位置。
市财政局驻兴隆沙芦荡办事处,共有24户人家 70多口人。他们距离南沿新大堤只有寸步之遥,所受到威胁也就近在眼前。南沿大堤行将被冲破,风雨中有人将这些老老小小组织起来,手挽着手一起向北撤离,没有漏下一个。这位组织者后来也成了芦荡办的无名英雄。
在农科队承包水面的养殖大户施忠辉,大堤决口以后撤退到了相对安全的老堤上。他发现一个来自安徽的民工依然还在新堤附近的住处,处境相当危险。施忠辉毅然顶着水浪重返险区拉起了对方的手 。此时,呼啸而来的大潮已经断了退路。千钧一发之际,他们爬上了一个漂来的竹排,双手紧紧抓住身边芦苇,坚持了3个多小时才双双脱险。事后,这个安徽民工说,没有英雄的救助,哪来今天的我们啊!
百里长堤尽朝晖
纵观启隆乡“8·18”抢险救灾的全过程,诸多感人事迹出现在江堤的崩溃后,而抢险英雄同样用爱心筑起了一条堤。
良种繁育场港西北沿的大堤冲毁后,当地承包者陆士冲一家3口被卷入了数米高的浪潮之中,妻子不见了踪影,8岁的儿子也在时沉时浮。同样挣扎在水浪中的安徽打工者陈纪晗发现后,尽管自己已经筋疲力尽,但还是向小孩伸出了双手。在喝了不少水以后,终于与小孩一起抵达老堤,被场工郁正平、季小忠拉上了岸。8月21 日,陆士冲向场广播站投稿,感谢陈纪晗的救命之恩。
风浪中,遇险者蔡小龙背着孩子拉着妻子朱玉琴向老堤方向挣扎逃生。牵扯在一起的一家3口人直往水下沉。在这关键时刻,朱玉琴把孩子推给了丈夫,自己松开了丈夫的肩膀。她把生的一线希望留给了孩子,自己却离开了这个世界。伟大的母爱,令人感慨万千。
在这里,我们处处都可感受到:江堤虽然被大潮冲垮了,但面对死神的威胁,生活、工作在这里的人们,不管来自什么地方,他们用一颗颗爱心,筑 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巍巍长堤,忘我互助地接受生死考验。
在兴隆沙上有3个高出地面4米多的大土堆,这就是孤岛上用于防范潮水侵袭的救命墩。当大潮伴随强台风袭来之际,场工范本东主动使用拖拉机、老牛车,装着邻里乡亲往救命墩上撤退。大雨滂沱,狂风怒号,潮水逼到了救命墩下。中青年把老人、孩子、妇女全都让到了土墩的中间,他们在外 围起一道人墙。19日中午,趁着退潮之际,场部动用集体食堂和3家农户,煮了57.5公斤大米饭让灾民们充饥。开饭了,下饭菜是仅有的70多包榨菜。200多号人谁也不肯先拿,最后只好由场上干部出来“摊派”到户,灾民这才动了筷子。
在兴隆沙水闸间有一处,共有6艘运输船因灾害性气候停泊在港湾。圩堤被冲破后,大批群众蜂拥到水闸上避难。船主倪惠忠、曹周、吴建生、李建兵、黄方才等见状,在风雨中架起跳板,把灾民一个个扶到船上躲避风雨。109号船主曹周,拿出船上仅有的50公斤大米,使用一只电饭锅一锅又一锅地烧煮米饭,让所有船上的灾民充饥。
港西村和农科队的10户场工住房全部倒塌。场部和村里马上腾出集体库房,每户安排一间,让其有“家”可归。随之又给他们送去了救济款和大米、液化气灶具及被子等物品。
永隆沙养殖场在风浪袭击下,有12个来自安徽的农民工家庭无家可归。所在村的党支部书记龚元平,马上给他们安排了食宿,并且发动全村向这些来自他乡异地的受灾户捐赠钱款衣物,在大堤旁边组建了一个特殊的大家庭。
下篇 共创明天的绿洲
昔日美丽富饶的启隆乡,似一叶孤舟,淹没在浊浪之中。但是江心孤岛不孤,对岸的灾情,一直沉甸甸地压在市四套班子领导的心头。抢险救灾工作的组织实施,始终在市领导的关心和指挥下有序进行。
风浪中的温馨暖流
8月20日,狂风余威未消,长江入海口依然惊涛拍岸。市领导施仲元等率农工部、财政局、水利局、民政局、公安局及市人民法院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共32人,组成了启隆乡抢险救灾工作组,乘坐新青号小客轮来到了饱受创伤的启隆乡。
这是一片看得见的伤痕:
全乡有22公里江堤被毁,大小决口150多个,流失土方27万立方米;1300亩黄豆、2300多亩棉花倒伏、被淹,棉桃脱落在泥浆中,花蕾漂浮在水面上;全乡倒塌房屋近500间,严重损坏250多间,衣物、家具被冲到了堤岸边上;在永隆沙港西养殖场上,有3名妇女、2名儿童被巨浪夺去了生命,哀 哭声此起彼伏;900多吨已入库的粮食遭受水渍,大量的蚕豆、玉米发了芽;近千万块砖坯、400多万片瓦坯被毁,一座28门的轮窑,窑火未熄突遭大水侵袭,窑体当即报废……
这是一块块“摸”不着的隐性损失:
全乡共有1万多亩鱼池蟹塘被大潮倒灌,鲜鱼活虾乘机逃之夭夭。承包这些水面的100多个养殖大户,当初倾其积蓄乃至上百万的债务,投放在这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如今几个排空巨浪卷来,顿时丧失了一切,有的遭至家破人亡。不少承包者从风浪中挣扎出来时,全部家产只剩下一条短裤头,一件汗背心。他们伸出布满老茧的双手,面对苍天失声痛哭:往后的日子怎么活?!
昔日的绿洲沃土如今满目疮痍,一片洪荒悲凉 。市领导的心,在和受灾群众的心一样颤抖着:为了围垦这块土地,启东人民不知花了多少心血和财力物力 。来自长江北岸的第一代围垦者,谁也没有衣锦还乡,如今都已长眠 在与崇明县交界处的友谊桥边……但市领导的眼光并非仅仅停留在废墟 上,心里正在构思着重建江心绿洲的蓝图。
刚刚踏上灾区,市领导们当场拍板决定,由市调拨专款,立即组织民工抢修主大堤,确保圩内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市委副书记施仲元在现场办公会上强调,发动和组织群众迅速投入救灾复工复产、重建家园是当务之急也是唯一的选择。
启隆乡党政机关干部,在市抢险救灾工作组的指导下,分成5个小组投入一线,组织群众清理倒塌的房屋,修补被毁的塘堤,扶理倒伏的庄稼,修复厂房设备,安抚受伤人员。
在严重的灾害面前,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十分悲观失望。市工作组介入后,各职能部门立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重灾区,展开思想政治工 作,稳定群众思想情绪,组织灾民生产自救。市领导们亲自走访、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受灾大户,住宿处的灯光一直亮到雄鸡报晓。停播了几天的有线广播开始复播。乡领导的动员讲话,抢险救灾的先进事迹小故事,传遍了千家万户以及芦荡和滩涂。涣散的人心,终于归聚到了一起;灾民一时的悲观和失望,开始露出了再创业的渴望和信心。
省和南通市的民政部门对启隆乡的灾情十分重视 。8月20日中午,省民政厅救灾救济处处长林乐东、南通市民政局副局长陈玉如一行赶到兴隆沙了解灾情,安慰灾民,鼓励生产自救。
南通市党政领导十分关注重建这片江心绿洲的问题。8月23日上午,南通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常务副市长张琛,南通市政府副秘书长王昕,率南通市水利、财政、农发部门的负责人,头顶烈日来到兴隆沙,跋涉在沿江险堤上,实地视察灾情,与启东市的党政领导一起讨论重建大事。中午,他们匆匆扒了几口饭,喝了几口冬瓜汤,便搭乘七八辆摩托车奔驰在泥泞的乡道上,前往南沿查看灾民安置情况。在分场办公室的场心里,笔者亲耳听到张琛对兴隆沙的干部群众说:我们一定保住这块来之不易的江心绿洲,把三四万亩围垦得来的土地传给子孙后代。我们要在救命墩的地方盖起三层高的大楼,遇到大灾用于救人。启隆乡就地提供建筑材料,资金由南通市政府解决。这些掷地有声的话,坚定了启隆乡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决心。
明天的绿洲在崛起
其实,在灾害发生的同一时间里,启隆乡的极大多数干部群众,就做好灾害损失灾后补、崩塌的江堤马上修、失去的家园再重建的打算,并且以只争朝夕的姿态,风风火火地投入了行动。
在抢险中喊哑了嗓子的兴隆分场农副办主任李伯涛、行政办主任张辉,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在纸条上,递给领导汇报情况,传给群众指导复工复产。分场主要领导杨俊杰、黄允昌刚从外地返回启隆乡,便在闸港村头加入到了 抢修大堤、清理废墟的队伍中。从闸港村向南到场部有近4公里的距离。他俩一路奔走一路呼喊,身后跟着抢险队伍一大群 。黄允昌的住宅就在路 边上,风浪袭击时家中积水齐腰深。妻子和女儿多次托人带信和打电话,要他料理烂摊子。但老黄出差回来后,进了家门没干任何家事,推出摩托车就 往场部飞驰而去。黄允昌所作所为,被人称赞为“老黄牛”精神。
分场的干部真诚地说,不这样拼命干,我们无法向党和人民交代,无颜面对绝处求生的父老乡亲!
联防队员汤成父母的住房被风浪冲塌,父子俩共同投入10多万元的养殖场被潮水倒灌。风雨潮水退去后,妻子找到派出所,要汤成回家安置父母排除积水。汤成却为难地说:“派出所领导要我去重灾区巡逻,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家里的事还得放一放再说。”这一“放”就是整整 5天的时间。
正当人们全身心地重建家园之时,23日、25 日,狂风暴雨接连杀了两个回马枪。启隆乡再度汪洋一片,灾情又提升了一个级别。
愁肠百结的市领导与启隆乡的全体机关干部,再度调整应急处理方案,分赴田头、工厂、养殖场,现场指挥群众抗灾,帮助灾民清理废墟。施仲元的 手腕被割破了,依然还在为灾民搬砖运瓦;陈南飞在烈日下接连察看了六七公里的险堤,最后昏倒在了废墟旁……
这一切,启隆乡的受灾群众看在眼里,也深深地打动了他们第二次创业的决心。重灾户顾雪兵、费志刚最先追加投入谋求生产自救。他们说,二次创业不能依赖政府支持。我们应该做到自己在哪里摔倒自己爬起来,继续往小康之路追赶。在他们的影响下,港东的其余受灾大户也擦干了眼泪,重新走进了养殖场。这里的总承包人樊惠平和卢海林两个老板,在灾害中元气大伤,一度曾想打退堂鼓。市人民法院的3位法官知道后找到他们,从履行法律义务说起,谈到再创业的希望所在,促使他们追加投入及时修补江堤。两个承包商晓明大义后决定追加投入30万元,用于恢复生产,并于8月28日将先期投入的15万元送到有关部门,由当地政府组织民工抢修大堤。
港西的17家养殖大户也热了起来 。他们决定以每亩水面400元的标准集资,用40万元资金来医治灾害留下的创伤。
风雨中永隆沙南窑厂大量砖瓦坯被损毁,生产厂房倒塌10多间。8月25日,这里高烟囱又冒出了缕缕青烟。
为了及时抢修大堤,安全度过八月初三天文大潮汛,由市政府组织的1000名异地民工,正在风雨兼程地向启隆乡赶来;为了帮助灾民迅速解决恢复生产的燃眉之急,市保险公司派出灾害理赔小组,赶赴灾区实地核实受灾损失,对投保户履行理赔义务;市农业银行行长孙汉良来到灾区,特事特办, 现场处理灾民的贷款事宜,确保救灾贷款迅速投放到位。
在“8·18”特大自然灾害中,大量的外地投资者、农民工,与启隆乡人民一起承受了浩劫的苦难 。灾后,这些外来人员都没有离开这片饱受创伤的 土地。他们说:“启隆乡是我们难以割舍的第二故乡 。受灾后启东市党政领导机关没有对我们冷漠相待,我们应当和这一江心绿岛同荣辱、共患难,与 启东人民一起在这里再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