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民俗风情

《开疆拓土》兴垦卫垦廿六天

发表日期:2023-08-09 15:57:37 信息来源: 阅读量:

兴垦卫垦廿六天

张翼飞


1974年农历八月初,县农水局根据县革委的指令,发动全县 40个农业人民公社(吕四等 3个渔业公社和汇龙、吕四镇未参加)、近 2万民工到兴垦农场出征水利。工程内容是兴垦农场东部海堤修补和海堤内侧方沟方河疏浚整理。施工的时间,从工地动锹动担起到工程全线竣工,最后经县指挥部初验合格,前后一共26天。

兴垦农场始围堰于 1971 年,位于东海公社东侧与南黄海海堤衔接处。围垦时全县曾发动民工4万,初垦面积1.5万亩。

由于当时岸堤不是全部用石头混凝土铺浇,挡浪功能差,四年时间几次风暴潮下来,挡浪堤局部暴露出一些隐患。一旦发大风大潮,海岸被毁、垦区受淹的可能性极大。为保卫来之不易的围垦成果,必须事前有所防范。

各地在发动民工时,都说是到兴垦围垦去,其实是卫垦。围垦和卫垦,二者音同,内容不尽相同。前者是围,后者侧重卫。对民工而言,不在乎名称,知道都是动锹挑泥络担子,是水利工程。

县里把卫垦起始时间定在农历八月初六,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道理。启东有句谚语,“八月初三潮没季,镬里炖蛋来不及。”八月初一的前三后四天里容易发大潮,选择这几天修岸,潮大水汹不合适。初八廿三正小潮,潮小水枯,赶在这几天抢修,保险系数高一些。另外,我县是全国棉粮双高产的一面旗帜,出征民工平日在生产队都是植棉种粮的骨干与好把式。八月上中旬,玉米已进仓、棉花未盛开,田里农活不多不急。选择这时候卫垦,不与棉粮生产争劳力。同时,夏末秋初天高云淡,天气晴朗,气温适中,开河筑岸比较恰当。

图片

▲抢修海堤险段工程现场

卫垦的工作内容是:将垦区挡浪堤内的方河、方沟水抽干。筑岸堤时需用大量的干泥堆砌,取土时会留下大小不一但比较整齐的深沟。这沟河,小一些的叫方沟,大一些的叫方河。方沟方河可用于排咸碱蓄淡水养鱼。锹掘方沟方河里的污泥装入泥络担子,再把担子挑到挡浪堤外二三百米处倾倒成一条新的临时的挡浪堤,称之为“小磐”。挡住海浪的同时,民工赶时间抢潮汐迅速修补原来老的挡浪堤。

卫垦,说起来容易,真正干起来比较难。一是时间性强。堤外的小磐建成时间,首先要避开初一月半的大潮汐。这道工序滞后,后面的老岸修补就要带潮作业。二是民工宿营地离施工现场较远。因为兴垦垦区新建只有二三年,移民户较少,民工一般宿营于兴垦附近的东海公社。东海公社东部的一二三大队到兴垦农场施工地段,少说也有七八里泥路。中午吃饭,专门有人从宿营地挑来送到工地。三是劳动强度大。一副装泥的泥络担子,挑起来 120来斤。先从方河方沟底下挑到河边上,爬过挡浪岸堤后,再在潮湿没脚髁的潮水中,带水夹浆走到二三百米外小磐处集中倾倒。当时有个说法,叫做“铁锹亮扁担晃,不见太阳见月亮”,即很早出发不见太阳升,晚上收工要等太阳下山。为了赶时间拼进度,每天干 10 个小时是常事。

水利工程中的民兵组织


兴垦农场卫垦前三四天,县里召开各公社革委会主要负责同志会议,主要讲兴垦农场卫垦的事。先由县农水局的负责同志讲农场建成3年里已经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新问题,强调卫垦的必然性并逐一提出对策。接着县委副书记孙秉谦再谈“卫垦”的意义、重点和难点,以及散会后各农业公社如何贯彻落实等。

志良公社决定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施锦成担任公社水利兵团团长,组建以公社水利站为主体的工作专班,把 1200 多人的出征指标分解到大队一级。规定 2天内,各大队水利民兵营到东海公社,自己寻找、落实好各民兵排(生产队)宿营地,建好营部。民兵营的水利工程员则由公社水利专干带领,先到工地现场,按出征人数多少划分工程段,确保民工一到就能开工。

以公社为单位出征水利,为啥称水利兵团不称其他,这里也有一个由来。1958年各地大办民兵师,9月—11月,县委县人委提出在秋播期间,各人民公社以工区为单位,实行大兵团作战,生活集体化,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以后,生活集体化因农村公共食堂的解散而告解体。兴修水利主要依靠青壮男劳力,他们都是普通民兵或是基干民兵。离乡出征,劳动强度很大,缺了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工作开展起来较为吃力。当时公社有人武部,大队有民兵营长,生产队有民兵排长。“两套班子一块牌子”,沿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兵团里设有团长、水利工程专干、农技人员、会计等五六人。营里设营长、水利工程员(兼水利工程会计)和一个赤脚医生。

水利工程中的民兵组织,参照的是地方民兵的组织架构,没有军事训练、队列操练等任务。有人形象地总结水利兵团:“公社水利团,团长社长兼。任免不发文,只是口头传。出征是个团,回乡各自散。”

组建水利兵团,也有作用。一是行动上的半军事化性质,团到营、营到连排,架构明晰,一呼百应。二是前后方分工明确,出征就像打仗,后方就是保障。三是为提高地方民兵组织性纪律性,提供了一次训练机会。

队伍的组建,只是组织保证。舆论宣传发动同样不可少。

在宣传发动阶段,喇叭的作用不可小看。那个时候,家家有广播喇叭,田里的电线杆上也普遍装有大功率的高音喇叭。公社里、大队里有个通知啥的,喇叭一响,啥都知道。在发动民工阶段,公社在转播县广播之前,来段“土广播”,把出征兴垦农场卫垦事,谈上三四遍,让老百姓老老少少都知道。出征任务分解到大队民兵营后,大队立马召开生产队长、民兵排长联席会议,进行再宣传再发动。各大队在确保人数的情况下,也可自己决定,谁这次可免(缓)出征。如:农事比较集中,生产队长可免征;武装民兵训练,民兵排长可免征;出征名单中,家里老婆生孩子,可缓征;等等。

在大队确定出征人员时,民兵营的水利工程员提前到了东海公社2大 队,挨户落实民工宿营地。志良水利兵团第八营六排住在2大队第7生产队一“空巢”户中。这在众多宿营中,算是上等了。八营长杨汉英、水利专干杨振才提前两天就和公社水利兵团领导一起认领工地,用卷尺丈量长度,铁锹埋填麦秸、玉米秸做“脚把”,也有用干石灰喷洒做记号。

人员确定后,民兵营派出大队集体的手扶拖拉机,日夜赶运民工出征后需要的米面油柴火。民工自用的泥络扁担、铁锹、被子、衣服,一般由本人负责装运。

民工到宿营地后,一般以原来的民兵排为单元来安排住宿。一个专职烧饭的,负责全排民工的伙食。其他民工则把一些干柴铺在地上打地铺。每天清早,撤了地铺便于民工走动。傍晚从工地回来吃完晚饭后,再搭地铺。天天晚上建清早撤,一撤一搭,撤撤搭搭,直至工程全部完工,回到自己老家。


工地前后方 出工像打仗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根据战争态势,在地域上分为前方和后方。前方主战,后方提供兵员后勤保障。和平环境下,人们习惯把出征比作一场战事,也分为前后方。前方男人掘泥挑泥开河修岸,后方妇女居家生产保障后勤供给。男人出征前,把家里要紧的、重要的、花大气力的活儿突击干好,尽量使自己走得安心。女人则缝缝补补洗洗晒晒,保证男人出征前带上整洁的衣被口粮,无后顾之忧。在正常年景,一个青壮年男劳力一年中有两到三次大概40到50天的水利工程出征任务。

志良水利兵团八营八排的顾永强,人高马大的。在他记忆中,他二三十岁时,有两次水利工程连续干 3个月以上。一次是淮沭新河,一干就是 9个月之多;一次是南通任港水利枢纽工程,也是干了 3个多月。1972年初冬,还应时任如皋县委书记唐如浴的推荐,随王鲍区、启西区、汇龙区等水利兵团驰援如皋,大战高沙土,参与焦港河会战近50天。而今85岁的他,提起当年的开河筑岸,连连说:“那还用说,政府说干,就干;政府说开到哪里,就开到哪里!”还说自己是老水利老围垦,多亏老婆在后方支持帮衬。

一般情况下,一次出征,少则十天半月,像到兴垦农场“卫垦”连干26天也不常见。在26天里,夫妻之间、兄妹之间、父子之间很少通话联系。这里面除了通讯工具欠缺外,出征者白天干活太累太苦,无精力气力也是主因。在兴垦农场“卫垦”时,营排宿营地到工地现场有5公里路。清早,墙头广播早早放歌曲催人动身。人到工地哨音一片,民工挥锹持担立马动工。中午12时许,锹停担息,民工席地而坐,狼吞虎咽地吃着从宿营地用提桶送来的饭菜。饭是玉米面和一点米煮成的,菜是冬瓜茄子或咸瓜。总之是凑合。饭后半小时,哨音再次响起。“开工啦,开工啦——”营干部几声喊,大家顾不得拍干净身上的土,又干起活来。傍晚时,大家拖着疲惫的双腿,走上 5公里泥路,回到了宿营地。

整个工期,天天如此,也只能如此。但民工没有一点冤言和怨语。他们的宗旨是出奇的一致:好好干,早一点干完,早一点回家。

男人出征在外,家里的老婆吃苦受累比平日多了。生产队里的活,也得讲农时,也得多挣工分。回到家里,喂猪奶孩子,煮饭洗裤子,都需女人做。为了不使前方出征的男人分心,后方的女人也是操够了心。有时孩子头疼脑热、猪崽几天不食,女人也不告诉自己的男人,孤身一人处理。她们也许不太知道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个道理,但肯定知道,男人出征是义务,是男子汉的一种担当。


工地上的文化生活


和一般的水利工程一样,出征前和施工时,人人都感到肩上有一种无影的压力,工程完工后又有一份说不清的异样的轻松。这得益于工地上不仅仅是挖泥挑担,也有一定的文化生活来消困解乏提神鼓劲。

晚上收工,宿营地很少有电视机,即使有,也在户主家内室不方便。于 是,大家饭后草草地洗完脚,就围在一起“侃三胡”,没有打牌的。当时扑克牌很稀罕,营部管得又严,动辄处罚。侃的内容主要是说笑话,如“阔手女婿碰着小气丈人”“聋子和瞎子”等。听着一些笑话和故事,在哈哈大笑声中大家蒙头大睡。

施工时,上下午各有一次半个小时的休息。这时候,电线杆上的广播里播放起县文工团文艺节目,内容大多是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越是艰险越向前”和“学习大寨赶昔阳”之类的。必播的歌曲有《启东之歌》。这歌,按照中共启东县委提出的奋斗目标,由县文化馆谱曲,以前在广播里教唱多次。歌词是:高举红旗狠抓纲,以中心大队为榜样,学习大寨赶昔阳,棉花超双纲,粮食过长江,全面超过南汇县,誓为人类争贡献。

还有快板说唱,大多是信手拈来即兴创作。这是水利工程文化所独有。记得《埋葬帝修反》一段快板这样唱道:“岸头河边浪浪班(‘浪浪班’,土语,‘息息力’的意思),大家听段小快板。小竹板一二三,单唱铁锹和扁担。条条扁担当长矛,劈开坏蛋狗头爿;把把铁锹磨磨快,彻底深埋帝修反……”

快板书中还夹杂一些“彩”的元素,大家听后,笑得前俯后仰。笑声中,又拿起了铁锹和扁担,干得更欢。

在节目与节目中间,还插播各水利兵团的工程进度。

施工进程中稍事休息,听听歌曲散散心,比比进度查差距,也有效果。歌曲听听,陶冶性情,浑身上下,轻松不少。

志良水利兵团15个营1200多位民工,在9月初先后完成任务,只留下各营营干等待兵团验收。民工临走时,都会再望一下远处巨龙般的新海堤,想起26个日日夜夜,想起一锹锹泥一担担挑,想起蚂蚁搬山、愚公移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