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岸丁坝防坍塌
200多年前,启东前身还是由长江口诸沙洲组成的江中沙岛群。这一时期,沙洲的成陆变迁经历了无数的涨跌和变化,逐步形成了崇明外沙、海门下沙以及吕四三部分陆地。三地都直接面临长江口,频繁遭受风雨潮灾。历代先民围堤垦荒,将起伏不一的沙田逐步开垦出整齐划一的沙地圩田。然而由于时代局限,生产力水平低下,启东沙地又无山无木,只能利用沙土围堤,频繁的潮灾让江海堤坝几乎年年被冲垮。与自然灾害的反复抗争,铸就了启东人民吃苦耐劳又丰富多样的堤坝防御历史。
本文所记述的,就是1905年八月初三大潮灾以后,启东人民探索实施丁坝工程,杜绝江岸坍塌的历程。从中我们感受到启东人民保护沙地田园所付出的牺牲和努力。
八月初三大潮灾与
第一条挡潮堤的建立
1905年八月初三夜,飓风加之潮涨,堤岸被冲破,启东东部尽成泽国(时属崇明外沙)。当时的崇明外沙尚未完全涨接,有南永兴沙、北永兴沙、永隆沙、日盈沙、惠安沙、杨家沙、小黑沙、连珠沙等沙洲,毗连 100~50 多里不等,30多个村庄。东部淹没到只剩下 7万多人口,农田作物颗粒无收,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海门下沙方面,原有的堤岸被冲垮,从南阳村东的塘芦港小沙洪以东,年老体弱淹死、房舍倒塌飘失的不计其数;武陵村和大丰村一带横尸遍地,退潮后无人收尸。活着的人也因为田园尽毁颗粒无收,饥肠辘辘。这是之前 50多年都没有发生过的惨劫。当时上海《申报》发出募集通告,上海慈善家和大户纷纷带头赈灾募捐,并带粮食、用具前往外沙,挽救了不少民众的生命。1906年,崇明进士龚其杲倡议以工代赈,修筑 80里杨惠大(沙)堤。该大堤是崇明外沙东北部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挡潮堤(过去私围的堤矮岸弱,效果不佳),也是当时活着的人用心血和汗水祭奠大潮中淹死的数以万计的亲人的一座“纪念碑”。
从那时开始,永丰、连升、惠安、杨家等十余沙洲逐步连成一片。河道开挖,排泄洪水也列入建设议程。此后十年间,通过堤坝建设、河渠圩田、规划治理,外沙迅速成为沃土。因为土壤肥沃,吸引大量移民来定居垦种,人口迅速繁衍增加。
成立江苏唯一的长江保坍委员会
1951年,中共启东县委、县人民政府派建设科副科长李质彬与南通专区生建处副处长曹丕仁一起出席华东水利部在上海召开的棉垦区水利工作会议,提出了建立长江保坍委员会的要求。根据资料记载:1949年至 1963年间,启东坍失土地近7万亩,经济上、政治上的损失难以估计。1964年7月,县委、县人委联合向江苏省委作了汇报,要求批准启东县长江治坍工程设计任务书。终于在1965年6月,省委批复同意。就在这一年,建国后第一个长江保坍委员会在启东成立,主任由时任县委副书记周魁担任。
周魁上任后迅速组织技术人员去前期已经开工建设的海门青龙港丁坝工程学习取经。技术人员掌握要领后,迅速回启实施。当时,长江启东海门段江岸先后利用两种方式防坍,即沉排护岸和丁坝工程。前者用树枝扎成长方形的排体,上面加上石块,使其沉入江底,再在上面用块石或混凝土块把坍坡保护起来,以拒潮水于堤外。丁坝工程则是每隔一段距离,在轻质柴排上用块石砌筑一条石楗进入江中。它使用自然的力量,把深泓移到坝端以外,使流态有所变化,从而使原来深泓迫岸的形势有所缓解。它的效果好于沉排,是一项投资少而效果显著的工程设施,费用大大低于重型沉排护岸设施。
建设丁坝工程治江保坍
启东的丁坝工程建设学习借鉴了张謇时期的保坍经验。南通沿江一带江岸系古代泥沙冲积而成,土质粘性小,松散,易被江潮冲刷。长江深泓向
江岸逼近,造成了近代长江南通段南涨北坍的现象。光绪三十四年,面对南通江岸越坍越烈的情况,张謇出资 3000 元,聘请上海浚浦局工程师来南通测勘水情。当年4月,荷兰籍水利工程师奈格和瑞典籍水利工程师海德生、施美德等人先后 4次到南通勘察坍情,对南通港江岸的治理提出了治本和治标两个治理方案。认为如要治本,则应从对岸江阴起,沿江修筑长堤一直到南通以下,使水流冲刷力减弱而一劳永逸。但工程规模浩大,没有数百万两资金不能办成,而且还需联合靖江、如皋两县一道努力数年方能告成。如治表,只需在南通沿江受潮流冲刷最厉害的地段选择适当位置修筑直角形水楗,即丁坝,用以分杀水势即可暂保农田。对此建议,张謇与南通地方各界乡绅合议确定采用筑楗治表。当年 6月 14日,南通治江保坍筑楗工程开工。但施工不到3年,保坍经费用尽,工程停工,成楗10座。
从1964年开始,长江北岸启东段建设以丁坝为主的护岸工程。通过建设丁坝、丁坝群,形成沿岸浅滩,改变过去严重坍塌的局面。
启东丁坝在建设初期条件艰苦,仪器资料数据极其有限,一无设备,二无技术,三无施工经验。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发扬毛泽东倡导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并提出“没有洋设备、创造土办法;没有技术,干中学习;没有经验,在实践中总结”的战斗口号。水利科在上级支持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组织有经验的“土专家”、青年技术人员组成测量小组。在没有深测仪、六分仪、流速仪等精密仪器的情况下,时任水利科科长刘志文与科技人员试验制作简易测量器具,走访老农、船民,调查潮汛,掌握了第一手的水文地质资料。他们创造了用线锤仪测江深,用照准仪测流向,用浮标测流速的土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测量中缺乏设备的难题,完成了测量任务,为治坍工程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这枚“土线锤”受到周总理的珍爱,选出参加了1965年全国农业展览会、中国赴阿尔巴尼亚的农业展览会。
丁坝
江边扎排
在施工开始前,原先设计的短丁坝、小间距的方案,暴露出调流力小,砌石护坡不稳定的弱点。针对扩大调流力的要求,技术人员提出了“长丁坝、大间距”的方案,可达到急流远岸、深泓外移的效果。经上级同意后被正式采用。这一方法,也节省大量石料。据测算,每公里约节省石料6000吨,沿岸数十公里相当于保护了一座小山。
长江入海口启东段江面开阔,风大浪凶。江心暗沙逐渐增多,扩展、淤涨速度快。江床深泓紧靠北沿,丁坝间回流范围大,冲刷扩深。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坍坡,形成坝深附近泥沙掏空,坝面变陡,深泓急聚内迫,险情十分严重。遇到这种情况,1980年以后,在冲刷明显的 32号丁坝边,夹筑副坝 1条。在 1984年汛前,在 30至 35号丁坝坝头和两侧,加柴沉排 32块,排体面积22750平方米。这些实事求是的调整和创新,反映了启东人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努力。
1965年至1980年,16年里共筑丁坝104座,其中长江丁坝66座,全面制止了江岸坍削,内陆的圩田水系得以同步调整,形成了基本农田建设的新高潮。
江南数座山 启东一道堤
1965年7月20日,启东县长江治坍第一期工程正式开工,从苏州、江阴等地运回石料 22.7 万吨。自此到 1986 年 20 余年间,启东长江护岸用石料100多万吨,支持的树木芦柴无数。靠着江南的资源和移民的智慧,我们完成了这一历史壮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传统概念里启东有水无山,其实无数山川巨石化为一道长龙,围护在启东的圩田水系周围,守护启东的繁荣和安康。如今科学技术进步,江海岸堤稳固,我们不能忘记过去的那些人、那些事,也不能忘记江南山川林木资源的支持成就了启东的富饶和发展。
长江丁坝工程。此图曾经在农业展览馆和阿尔巴尼亚展出
进入新时代,启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沿海生态资源,串起最美海滨,全力打造最美江海岸线。相信启东江海岸堤未来必将是一道安全畅通畅流、生态优美靓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