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堤防锁水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启东因水而生,因水而灾,又因水而兴。启东水利史,就是一部启东人民的英勇奋斗史!
1804 年,清朝文人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记载,这里“茫茫芦荻,绝少人烟”。短短两百多年间,启东从一个蛮荒之地蝶变成璀璨的江海明珠,屹立在美丽的江之尾、海之头,成为长江三角洲向全国辐射的亮丽名片。
由于三面环水,滨江临海,启东又常受强台风的“造访”。昂立于风口浪尖的启东人民,为了求生存谋发展,世代搏风击浪,群策群力与水患较量,谱写出一曲曲悲壮雄浑的江海堤防建设赞歌。
水患频仍
特殊的地理位置,曾给启东带来深重的灾难。南江坍削,北海刷蚀,坍地、退堤、潮淹、人溺,启东人民长期饱受水患苦难。
据《启东水利志》记载,自清末民初,长江开始复坍,且坍势日趋加剧。大片良田付诸东流,年年移民退堤,劳民伤财。自1929年至1966年的37年间,沿江累计坍失耕地 105.63 平方公里,年均坍失 4000 余亩。先后坍没永隆、太安等集镇21个、轮埠3个、庙宇教堂3所。数以万计的百姓因此倾家荡产,流离失所。
现汇龙镇临江村,上世纪 30 年代坍塌严重。《临江村史》载:1935 年至1964年,沿岸坍塌纵深达1500米,坍塌面积3100亩。后村民将自发搬迁重建的小镇命名为泰安镇,以祈祷国泰民安。但没几年,泰安镇又整体葬身江底。
同样,启东北部海堤,也常受风暴潮侵袭。19世纪初,清末状元张謇,怀揣救国抱负,决意辞官投身实业,遂在南黄海的通州、海门交界处,开创通海垦牧公司,开启围海造田大业。然天有不测风云,据《海复乡史》载:1902年农历七月廿六日至八月初一日,持续五昼夜的狂风巨浪,连七八十岁老人都“诧为未见”。公司所筑之堤被冲毁 50余处,“沿海一带,尽成泽国”。由张謇一手创办于二堤内的颐生酿造公司(今海门颐生酒厂前身),也尽毁于此。1905 年,新堤刚筑成不久,又遇八月初三特大风潮。当时的《垦牧乡土志》载:“潮乘风势,排空选起,跨堤冲入,凶猛非常”。房屋多被冲塌,棉田大片淹没。仅一堤就有 8800 亩棉田淹没于潮水中。毁堤之处,百姓有的“编筏凫水”,有的“鹄立残堤”,有的“踞于屋顶桌面”。饿死、溺死者众。
翻开启东历史,因风暴潮侵袭,堤岸冲毁,人财重创的事件数不胜数。民国 22 年(1933年)7月17日,台风挟裹大潮,海堤决口数十处,溺毙上千人,摧毁庐舍数千间。1949年7月24日至27日,6号强台风登陆长江口。时值大汛,雨助风威,风长潮势,风暴潮摧枯拉朽,迭加肆虐,房屋倒毁、溃堤等等。灾情惨重,百年罕见!
江海堤防检查情况简报
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二三十年间,由于江海堤岸基础设施薄弱,在风暴潮侵袭中,全县水患依然频仍,损失惨重。1960年,县广播站副站长薛允芳在抗洪中不幸殉职。1977年7月,8号台风正面侵袭,死22人,伤868人。150多公里江海堤被毁石坡6万多立方,坍失土方35万立方,濒临决口的险段达30多处。启东重大灾情引起了江苏省委、南通地委的高度关切。省委书记韩培信、南通地委书记胡奠南赶赴启东,督阵救灾。
固堤护坡
江海坍蚀,痛定思痛。治坍保田,守住家园,成了启东沿江沿海人民梦寐以求的迫切愿望。
1964年3月,大兴公社10大队26个生产队长和沿江65名坍民联名致信启东县委,列数深受长江坍失之苦,呼吁政府采取措施治坍保田。随后,北新、大兴公社向县里,县里再向省里逐级递呈百姓呼声。1965年6月10日,得益于江苏省委、南通地委的大力支持,启东县长江保坍委员会终于宣告成立,时任县委副书记周魁出任主任。长江治坍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
在一无设备、二无技术、三无施工经验的困境中,全县人民发扬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没有洋设备,创造土办法;没有技术,干中学习;没有经验,边实践边总结。保坍团队走访沿江老坍民、老船工,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探索,创造了一套“用线锤测江深,用照准仪测流向,用浮标测流速”的土办法,从而解决了无测量设备之难。
治坍方案几经筛选,最终确定由柴排、丁坝、护坎、挡浪小石堤等工程组成,以期分别发挥挑流促淤、挡浪阻坍作用。从1965年7月北新公社悦和港第一期工程始,长江保坍年年工程饱满,步步扎实推进。至 1995年的 30年间,工程设计日臻完善,工程技术日趋改良,工程进度日益加快,工程绩效日益凸显。北支江堤共筑丁坝66座,实现块石护坎(坡)40.23公里,占江堤全长的86.4%。江岸坍削得以全面控制,沿江近万亩弃耕待坍的滩地得以复堤还耕。原先坍势最剧烈的北新乡地段,出现了渐次涨滩。随着江滩的止坍淤涨,县林牧场、江海农场等一批农副业场和沿江企业应运而生。咆哮的江水,终被不屈不挠的启东人民驯服。长江变成了一条福祉东疆的利国利民之河。
江堤留影
相较于长江保坍,启东海堤的修护同样十分险恶艰巨。每逢夏秋之交,台风频扰,海堤危急。政府组织民工抢抓汛期肩挑车推,土方修坡。然每每修缮不久,即被新光顾的风暴潮抽打得千疮百孔。尽管政府以巨大投入抛石护坡或块石砌坡,但仍难御强风恶浪。在 1981年 14号强台风侵袭中,吕四海堤遭毁灭性破坏。冲毁石坡 11.6公里,损失石方 12万立方、土方 45万立方,北部海堤全线告急,许多险段濒临溃决。吕四海堤护坡工程,7年三建三毁的严酷现实,极大地警醒了省、市、县水利工程界专家学者。经反复研讨,作出了“对症下药”的新治理方案:改抛石护坡、干砌护坡为混凝土灌砌护坡。实践证明,其后的北部海堤因釆用灌砌护坡工艺,终于经受住了狂风巨浪的考验。海堤长治久安,彻底解除了人们的心头大患。以往平均每年坍失、挖废2500多亩,培修、退堤30~50万立方土的惨重损失,终结于海坍的止步。
在长期的固堤护坡,与狂风巨浪一次次的不懈博弈中,启东人民一路探索,不断开展促淤固滩的许多尝试。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引进大米草试种成功,大面积扩种,至1990年,大米草达9万多亩。原本光秃秃的咸水滩变成了大片绿色海滩,这无疑对阻浪缓流、固滩护堤起到了极佳的辅助作用。
美丽岸线
潮起潮落,沧海桑田;江水奔腾,日夜东流。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上世纪90年代,启东江海堤防建设进入了快车道。1997年,江苏省政府提出江堤三年达标,海堤重点地段五年达标的建设目标。启东市政府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防洪保安基础设施建设的决定》,江海堤防建设由此开启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至1999年5月,全市共计完成灌砌块石护坡堤25.7公里,混凝土护坡15.4公里,齿槛修复及抛石护岸11.1公里,修筑堤顶公路25.2公里。除寅阳圆陀角规划风景区等建设外,沿江江堤已全部达到了省市两级政府提出的预定目标。在此两年多时间,全市对堤防工程建设的投入超过了过往半个世纪的总和。
江海堤防全面达标,她是启东的生命线、经济线,又是东疆亮丽的风景线。1998年开辟的圆陀角风景区,拥有2100亩,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保护区。长江入海口江堤达标工程纪念碑、大禹石雕巨像、寅阳楼等亭台楼阁,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凭藉江海堤防的坚固守护,作为江苏日出最早的地方,圆陀角开启了启东江海文化旅游的先河。
在江海堤防达标建设的同时,与之配套的老旧闸涵改造也呈紧锣密鼓之势。新港闸、塘芦港闸、蒿枝港闸、头兴港闸等许多水(船)闸得到了维修改造。其中,2018年建成、总投资7000万元的连兴港闸,是迄今启东投资最大、设备最先进的通江闸。
得益于大自然的馈赠,随着万里长江裹挟而至的大量泥沙日积月累。悄然之间,在长江尽头北支与江海交汇处的滩涂,以平均日涨 1.6亩的速度隆起,为启东围垦造田、拓展疆域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疆域在拓展,堤岸在延伸,历经20多次的大型围垦,启东江海岸线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不足140公里,延长到如今的207公里(包括启隆镇)。
2016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全国发出了“长江大保护”的动员令。启东雷厉风行,坚决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一项项工程落地。启隆镇与崇明岛接壤,属启东的一块飞地。为主动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22公里堤岸率先得以提档升级。
历史会记住 2020年8月13日这个时间节点。按中共启东市委十三届九次会议精神,市党政专题会议作出了一项振奋人心的重大决策:启动178公里“美丽启东——江海岸线”建设工程,超22亿投入,三年达标,五年成景!以全面提升江海一线堤岸防洪等级为基础,确保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完成 80公里美丽江海岸线建设。其主要工程有:加固达标江海岸线50公里,修复江海生态岸线120公里,调整法定大堤85公里;建设出江入海水闸7座、引水闸2座。到2025年,启东178公里江海岸线,将以圆陀角风情区、黄金海滩湿地公园、长泰海滨城、通州湾吕四港片区等特色布局,展现出清新深呼吸、满眼风情浓的东疆风貌。
展望“美丽启东——江海岸线”的宏伟目标,担纲具体工程规划实施的市水务局局长宋亚昌胸有成竹:发扬新时代南通治水精神,按照“相连通、高质量、成景点”要求,今年全面推进55公里江海岸线达标修复工程,年内开工25公里长江岸线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完成江海南路至江海产业园26公里最美岸线示范段建设,实现沿江沿海全线通达,建成集防汛抗台、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江海生态景观带。
天蓝蓝,水清清,
东疆安澜,福祉百姓;
新时代,治水人,
赓续奋斗,逐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