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民俗风情

|启东文史|《开疆拓土》一年连创“三个最”—— 1978年启东农水的故事

发表日期:2023-08-10 09:19:24 信息来源: 阅读量:

一年连创“三个最”—— 

1978年启东农水的故事

张翼飞


1978年春天的一个早晨,启东广播站播出这样的新闻:南通地区又一条 区域性主干道河通启运河全线贯通 。消息不长,内涵深远 。听众都说:我们终于盼到了。

12万民工26天贯通通启运河

创农水史规模之最


1978年2月23日,南通地区又一条区域性干道河通启运河第三期工程(新三和港以东段至塘芦港入海口)开工,启东动员12.05万民工参与,同年3月 19日竣工 。此举标志着通启运河全线贯通。作为一个建县刚满半个世纪的农业县,20年间,拥有两条手挖肩挑的区域性主干道河(一级河道)确是不容易 。通启运河是我县农水史上动用人数最多、进度最快的水利工程。

通启运河西起南通营船港闸,东至启东近海乡塘芦港新闸,全长90.72公里 。运河由南通县、海门县、启东县三县分三期施工 。启东除了一二期在 海门境内协同兄弟县施工外,单独完成第三期21.54公里(红阳港以东段)。

通启运河是地区、县领导科学决策、群众高度支持积极参与、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十分明显的实事工程。1978年时,启东有45个乡镇。其中,北 新、万安、惠丰、大兴、大同、和合、寅阳等7个公社滨长江;兴垦、东海、向阳、近海、东元、建设、秦潭、三甲、吕东、吕北、天汾等11个公社临黄海;决心、新港、圩角、永阳、永和、汇龙、汇龙镇、惠和、希士、大丰、新安、王鲍、聚南、久隆、新义、合作、志良、少直、海复、合丰、聚阳、向阳、近海、西宁、通兴、吕四镇、吕复等27个乡镇,相对于沿海沿江地区而言是内陆 。内陆地区,对水分水质的要求十分敏感,几天不下雨就干旱,连续几天下雨则受涝 。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把握稍有不慎,歉收甚至失收皆有可能。

内陆的群众,特别是决心、新港、王鲍、志良、少直、合丰等乡,有深刻的切身体验 。解放后的二三十年内,几乎年年有雨大成涝、大雨后必有旱情的记载 。涝时难排出,旱时却少水补充 。志良公社12大队是全县棉粮双高产的典型,他们的“控水肥促高产”成功经验在县里县外介绍过多次 。该大队书记季秀康形容说:黄泥地,旱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 。雨多雨少真是棉粮生产的命门。

通启运河的全线贯通,是通东地区百万农民的福音 。长江之水通过南 通营船港直泻启东近海的塘芦港。

大运河有了,总要入海,而入海需有“阀门”控制 。这“阀门”,就是挡潮排涝闸。


百万资金投建塘芦港新闸

创通东地区之最


几乎与通启运河启东段开工同时,塘芦港新闸也走出图纸进入施工。

塘芦港新闸建于近海乡境内通启运河入海口处,工程功能为挡潮防潮配套 。新闸的设计由南通地区水利局专家担纲,由南通和启东两地的水利工程师担任现场监理 。采取现场査勘、定点取样的方法,依照启东水利局提供的水文资料,参照吕四海洋站提供的海洋潮汐资料,设计图纸,确定工程经费、材料预算 。动工前,县委书记、县革委主任孙秉谦,县委副书记、县革委副主任谢丕岳等多次接见设计师,听取专家们意见和建议 。孙秉谦说:以前是百万雄师下江南,现在是百万资金建新闸,马虎不得呀。

图片

塘芦港闸

1964年建造的大洋港闸,被认为是通东地区第一大闸 。但与塘芦港新闸比,应退至第二 。大洋港闸,闸面设计10级交通桥,净宽5米 。分5孔,各孔用绳股式卷扬机启合,中孔宽4.38米 。工程耗用钢材共201吨,木材291立方米,水泥979吨,沙石2.19吨,总造价107.11万元。

1978年5月竣工的塘芦港新闸工程,闸面设计20级100装配式T型梁公路桥,净宽7米 。闸门分7孔,各孔均用油压启闭机,机电动 。中孔宽为9米,高为14.8米 。两边各3孔,每孔宽6米,高为12.68米 。工程耗用钢材共190吨,木材373立方米,水泥1940吨,沙石3.78万吨 。总造价160.51万元。新闸竣工后两个月,迎来了来启参加全国大米草种植现场会的近200名代表慕名参观。


棉花单产总产破历史最高纪录

创全省之最


通启运河全线贯通,水源丰满 。塘芦港新闸甫建成,水源调控作用立显 。1978年11月23日,《新华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新江海报》等新闻媒体,以显著位置报道了启东棉花又获大丰收,创历史最高纪录的消息 。媒体称:启东县 57.88万亩棉田,总产52410吨,平均亩产90.5公斤,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江苏省委 、省革委会联合向启东县发出电报表示热烈祝贺 。电报赞扬启东是全省第一个 、全国第二个棉花单产总产双创历史最高记录的先进单位。

图片

棉乡采棉

棉花丰收靠的不是风调雨顺,没有天帮忙。

图片

图片

社员们踊跃向国家交售新棉

启东气象站的资料表明:1978年3月至8月,启东连续6个月降水量偏少,半年总降水仅为399.9毫升 。在棉花最需要水分的 6、7、8三个月,降水量为142.5毫升 。1977年同期,分别为1371.8毫升和612.8毫升 。1978年与1977年比较,前者仅是后者的29%、23%。1978年,是少有的久旱缺雨不利农作物生长年份 。启东县委组织部的资料还表明:1978年7月4日,县革委再次组织152名干部分插30个公社支援抗旱 。这从另一个侧面,佐证 1978年旱情之严重。

在棉花旺长阶段,连续干旱无雨少水,却取得了创最高纪录的棉花大丰收 。通启运河和塘芦港新闸的调控功能和作用初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