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原启东县副县长、省妇联主任秦素萍
张卫华
很早就听说,启东有个“棉花姑娘”,好亲切、好温馨的名字。她曾多次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向周总理汇报工作,面对面聆听总理的教导,多么令人敬佩,令人神往。她就是60年代担任启东县副县长,连任三届省妇联主任的秦素萍。当我们怀着激动向往的心情拜访她时,年过古稀的秦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与我们亲切地交谈。回忆起过去的岁月,她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正指挥若定,带领启东百万人民,奋力夺取粮棉双高产,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
风雨同舟粮棉路
秦素萍,1928年生于启东,1944年参加工作。在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她一直坚持在启东工作,担任乡妇联主任、区妇女科长、宣传科长、区委书记等职。全国解放后,她调到海门工作。1960年,在三年困难时期刚开始时,她又回到了家乡,担任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等职,分管农村工作。面对天灾人祸,启东和其他地方一样,人民缺衣少食,问题成堆,启东人多地少,自古粮棉难两全。秦素萍受命于危难时刻,和启东父老乡亲同甘共苦,开始了十年风雨粮棉路。
1959年以前,启东是国家供给粮食,农民种棉花,每年国家调入粮食一亿多斤。1960年,地委提出“老棉区粮食自给有余”的号召,启东免调入4000万斤粮,人均少去近50斤粮,这就既要增产棉花,又要粮食自给,启东耕地有限、力量有限,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陷入了两难境地。要解决这对矛盾,首先是能不能、敢不敢挑起这样的担子的思想问题,县委顾全大局,勇敢地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在当时全县人民缺衣少食,大量发生浮肿病的情况下,首要的任务是安排群众生活,保护劳力,调动积极性,县委和秦素萍同志一起采取了许多具体细致的政策,做扎实的工作,一是取消食堂、合厕分肥等;二是改大队核算为生产队核算,实行“硬三包”全奖全赔;三是公开公平合理安排仅有的口粮,每月不足16斤补足16斤,落实到户;四是适当扩大自留地,按5%划归到各户,十边隙地也分由各户种收;五是每人借一分地种红萝卜,全队再划10亩地种红萝卜,收获分配给各户等等,就是这些具体的政策,保证了群众的基本生活,保护了劳动力,调动了群众积极性。群众说:“这样做保证吃饱肚子,子弹也打不进。”群众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发展生产中去。1962年取得夏熟大丰收,粮食增产一亿多斤,情况好转。秦素萍围绕县委的要求,利用自己兼任宣传部长的优势,向广大农村干部和社员提出“站在长江口,望到天安门”生动形象的口号,引导群众顾全大局,向土地要粮、要棉,不再伸手向国家要粮,而要争取粮棉双高产,对国家做出双贡献。这个口号,响遍了全县的每个角落,深深印在干部、人民的心里。这就是当时的“为革命种田”,“用革命精神种田”,鼓足了人民的干劲,增强了农民的国家观念,就是这些政策和措施,保护了劳动力,调动了积极性,增强了干群必胜的信念和干劲,启东创造“金山银山一担挑”的奇迹才成为可能。
光有革命干劲还不行,启东县委领导深知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她们又提出了“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的口号。知识就是力量,技术就是产量。要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科学技术,“亩产粮食八百斤,亩产皮棉百余斤”那是神话。秦素萍等县委领导非常重视党政领导干部学技术,她向专家学,向群众学,并把专家请进课堂,请到田里,虚心求教。一花独放不是春,必须把科学技术大面积地推广,抓好群众的学科技用科技活动,才能全面实现粮棉双丰收。他们积极组织在全县办了六百多所“红专夜校”,动员鼓励青年农民学政治、学文化、学技术,培养了许多能推广新技术、实行科学种田的骨干力量,同时,在她的倡导下,全县又组织了一支群众性的科学技术队伍,每个大队配一名民办技术员,由县供销社补贴一点工资,这种做当时在全国是首创。这些民办技术员负责宣传科学种棉知识,指导棉花生产技术措施,使科学种田真正成为群众运动。
科学种田,除培养大批群众科学技术骨干,帮助群众学好栽培技术外,秦素萍和县委其他同志一起总结并积极推广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合理轮作、套作、间作的耕作制度,经过不断研究、总结、改进、提高,更完善了启东历史的夏熟“半麦半豆”,秋熟“半粮半棉”的二年四熟耕作制,大理使用磷肥,培育蚕豆高产,又固氮养地,千方百计加强培管,解决了粮棉争土地、争劳力、争肥料的矛盾,实现了充分利用土地、时间、空间、阳光的轮作、套作、间作制度,促进了粮棉双增产。
要提高产量,种子是根本,秦素萍他们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组织张品芳等科技人员在通兴农场对美国岱字棉15号进行提纯复壮。他们日夜操劳,精心培植,攻克难关,终于取得了复壮岱字棉15号良种的科学成果,又全力组织在全县分批推广,凡种三岱良种的地方,严格要求流水作业,分种分收、分轧分管,取得了一、二、三代种子。三年一轮,实现了全县棉花良种化。同时,秦素萍还发动全县筛选粮食良种,元麦选用黑六株,玉米选用大金黄,蚕豆选用青皮、白皮种。经过几年努力,粮食也基本实现良种化,良种化对提高粮食单产和经济效益发挥了极大的作用,科学种田确实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
除了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之外,各级干部必须有深入、细致、扎实、过硬的作风。秦素萍和县委其他领导同志一直站在工作第一线。她深入基层,率先垂范,坚决贯彻落实县委的决议,组织机关干部、技术人员、有经验的老农三结合搞样板田,以点带面,开展学赶帮,推动平衡增产。在希士一大队,秦素萍有自己的责任田,一有空她就到田边埂头,精心管理,细心照料,不辞辛劳。这期间,她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手中有情况,心中有主见,发言不空泛,指挥生产更切合实际,更在行了。并且,她还经常在样板田、样板点上组织召开现场会,参观、学习、讨论,把点上的经验向面上宣传、推广,做到抓典型、树标兵,使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比有对手,使群众性比、学、赶、帮运动实实在在又轰轰烈烈,促进了粮棉双高产。
就这样,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和鼓励下,在启东县委、县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在秦素萍和启东人民的努力下,1962年,启东情况开始有所好转,夏粮大丰收,增产一亿斤。1963年,粮棉都获得了丰收,粮食平均亩产699斤,皮棉81斤。1964年,粮棉实现了双高产。为了使“硬三包”政策公平合理,比学赶帮成绩真实,在此前,县里组织力量对各社队亩产面积逐块丈量核实,粮食以实播面积计算,皮棉按国家收购量计算,粮食亩产832斤,皮棉亩产品税31.7斤,双双超“纲要”,在全县人均1.2亩地的情况下,调出粮食5000万斤,卖给国家皮棉76.98万担,受到了周总理的表扬。1965年,全县亩产皮棉148斤。就这样,启东实现了粮棉双赢,闻名全国,享誉世界。那一阵子,启东百姓外出乘车坐船,只要说到是启东人,人们都翘起拇指,啧啧称赞,非常羡慕,启东群众也格外高兴,分外自豪。
数上京城总理情
启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创造金山银山一担挑的奇迹,与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扶持和指导是分不开的。秦素萍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更是离不开总理的关心与教诲,是周总理给了她前进的动力。
秦素萍一跟我们谈起总理接见的情形,她就激动不已,她说:“只要一想起总理,他老人家高大的形象就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他亲切的话语久久地围绕在我耳边,一切都象刚刚发生……”
秦素萍1956年、1958年作为党的八大代表两次参加党的八届全国代表大会,1975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参加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多次会议,多次见到周总理,特别是1963年到1973年期间,她担任启东县常务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南通地委常委等职,先后四次参加周恩来总理亲自出席主持的国务院召开的棉花会议,多次得到周总理的接见,向总理汇报启东县的棉花生产情况,当面聆听总理的教诲。
1963年8月,秦素萍作为产棉区启东县的代表,出席了全国第二次棉花会议。周总理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接见了与会代表,他说明了棉花生产的政治意义,要求代表们要看到国家的困难,当总理以对人民极其深厚的感情,在迫切的眼光扫视全场后,以高昂的声音对全体代表说:“多增产一斤皮棉,功德无量”时,所有与会人员的心,都被深深震撼着,秦素萍更是内心波澜起伏,她深刻理解了“以粮为纲,粮棉并举,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她暗暗下定了决心:要动员教育全县干部群众,树立全局观念,为革命种田,用科学种田,努力夺取棉花粮食双高产。
1964年3月,秦素萍代表启东参加了全国第三次棉花会议,又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并且,总理对她讲,启东1963年的棉花种植面积比浙江慈溪多,但单产比他们低,亩产皮棉只有81斤,你们要向慈溪学习。这使她倍增压力,深受鼓舞。 这一年夏天,她带领县部分区乡领导干部去慈溪和常熟县西浦乡参观学习。
印象最深,最难忘的是1965年全国召开的第四次棉花生产会议。大会上,秦素萍代表启东介绍了1964年粮棉高产的经验,周总理很是满意,当众表扬了启东:“启东县人多地少,每人亩把多地,半粮半棉。他们县棉花高产,粮食也高产,自给有余,这个办法好,我们就是要树这样的典型,这种经验值得提倡。”秦素萍高兴之余,更多的是感激,个人的声誉是小事,她代表的是启东,从此,启东这个牌子就唱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就在会议期间,不少记者来到秦素萍的房间采访,要她介绍启东粮棉双高产的经验。
让秦素萍与周总理有更亲密接触机会的,是这次大会期间总理亲自召开的,有18个省的领导、劳模和高产单位代表共56人参加,连续开了两个下午的座谈会。当秦素萍接到参加的通知后,她真是激动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心里又高兴,又紧张,怕汇报不好。更幸运的是,在中南海总理会议室,她就紧靠着总理坐下,真有点不知所措。总理环视了四周后,对她讲:“就你一个女同志,哪里的?”秦素萍当时一点准备都没有,根本没想到总理的第一句话就问她,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在旁边的省农办副主任黄以干马上说:“是江苏启东县的副县长。”总理就对她说:“老乡,你们县不错,粮棉双高产。”那天下午,周总理一个省一个省,一个人一个人地交谈,会议一直开到七点多,结束时,总理说:“没有讲过的,明天再来,启东的代表明天再来。”第二天,秦素萍还是紧挨着总理坐,轮到她时,周总理亲切地对她说: “你们粮棉产量不错,很高嘛,讲讲具体情况。”她说:“启东去年农田总面积110万亩,棉花计划面积58万亩,按实种面积59万亩算,皮棉亩产131斤,粮食亩产832斤。”总理问得很细, “棉花每亩多少株?” “每亩5500—6000株。” “每株多少个桃?” “平均每株8个桃左右,每亩45000—48000个桃。” “每百斤棉花有多少衣分?” “36~38斤衣分,要比人家多2~4斤。”总理高兴地说:“噢!你们的种子蛮好的。”她很自豪地说:“我们启东全部种三代以上复壮岱字棉种。”总理又关切地问:“启东是沿海地区,每年都有台风,怎么解决的?怎么预防?种防风林是不是要好些?这个问题要专门研究。你们还有什么困难?”此时,她渐渐放松了,很自然地照实回答:“我们主要是缺少生产工具,比如小型拖拉机,还有装铁塔用的毛竹柄。”当时,周总理就指着在场的国家农业部长江一真说:“这个问题,请你帮助他们解决。”就这样,秦素萍跟我们敬爱的周总理近距离相坐两个半天,面对面谈了近半个小时,周总理还不时地在自己的本子做些记录。秦素萍如坐春风,激动不已,这段回忆她永远铭记在心,如今跟我们谈起,她感觉总理当时的音容笑貌还历历在目。
文革时期,秦素萍受到了冲击,好几年没能出席全国的棉花生产会议,但是我们的周恩平总理却一直牵挂着她,那期间每年会上,总理都要查问:启东的那位女县长来了没有?她有什么问题?有一次,总理打听到秦素萍已调到南通工作,就让地委的同志带话给她,要她坚持参加劳动,问她思想怎么样,还特别强调培养一个女同志不容易。关切之情溢于言表,关爱之心不言而喻。
1973年第十次全国棉花会议,南通地委估计周总理在会议上还要问到秦素萍,就特地决定让她去参加这次会议。
再创妇联一片天
1973年8月,秦素萍任南通地区农水局长、地委常委,负责农业生产工作,当时她正在扬州参加全省农业会议,一天傍晚,南通地委副书记王一峰突然对她讲,你要改行了,组织上决定要你去省妇联做妇女工作。在党委和政府领导岗位上多年、与粮棉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她不由得犹豫起来:搞群众团体是否适应?能不能挑起这副担子?顾虑归顾虑,组织安排就是命令,一向以大局为重的秦素萍二话没说,第二天就回到南通整理一些东西,第三天就从南通赶到省里报到。在1973年8月初,江苏省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上,秦素萍当选为省妇联主任,这下她连任了三届,在这块土地上,她耕耘了十五年,撑起了妇女这半边天。
在其位谋其政,秦素萍组织省其他妇联干部,认真学习历届全国和省妇联的有关文件,同时虚心向妇联工作的老大姐请教,并在实践中不断思考研究,不久就熟悉了业务。她认为,妇女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一致的,妇女权益保护,既要解决提高认识问题,更要立法予以保护。但是妇女本身也要自尊、自信、自力、自强,不是消极地求权益,而应积极参加围绕党委中心工作的各项经济建设活动,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才能改变人们的认识,才能提高自己的地位,推动各项法律保护权益的落实,这才能有妇联工作的地位。因此,她在省委的领导下,围绕省委各时期的中心工作,根据妇女特点,秦素萍和其他妇联同志开创性地展开妇女工作:结合自身特长,围绕经济建设,她在全省由点到面推开银花赛,前后共建立了十七万个银花组,参赛棉田占棉田总面积的28%,银花组的棉花产量都比其他高出一成到二成,有1247个组亩产皮棉250斤以上,为全省1997年皮棉总产量首次超千万担,成为全国第一个皮棉超千万担的省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
秦素萍还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妇女参加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除在农村发动参加银花赛,发展多种经营外,在城市、工业、科技教育界妇女中开展创造发明活动,有三千多人参加,取得了2809项成果,获奖240项,其中国家、部级奖78项。
在全省乡镇企业中普遍建立妇代会组织,动员组织妇女参加经济建设,发挥半边天作用,更好地维护了妇女儿童的权益。在妇女儿童工作上,她率先在全省乡镇办起了中心幼儿园,推动了全省幼教事业的发展。1984年,为了提高妇女素质,她创建了省妇女干部学校。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她又动员全社会筹集资金,建立了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和省儿基会。有
离而不休为民忙
秦素萍是中共八大代表、全国四届人大代表、全国妇联四、五届常委、江苏省委五、六届委员,江苏省人大第六、七届常委。1994年,她离休了,照例说,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现在也该享享清福了。可她却是离而不休,仍担任江苏省女企业家协会会长、省老区促进会常务理事、省儿基会常务副会长等职。省女企业家协会诚心为女企业家服务,取得女企业家的信任和支持。女企业家们把协会当娘家,遇到问题找协会,秦素萍同志都千方百计全力去帮助,所以,协会工作是比较有活力的。每年协会组织一次经验交流会或专业报告会,每年4月21日组织一次参观学习,每三年组织一次优秀女企业家表彰活动,到今年年底,全省先后五次表彰了193名(次)优秀女企业家,从而团结了一大批女企业家,为全省经济建设做出了贡献。
她离休后还一心热衷于儿童福利事业,多年来除自己捎资外,还资助一名贫困女童上学。同时,与省儿基会的同志们一起,通过深入调查大量资料认为,动员社会各界出资,支持苏北贫困老区贫困女童上学,是从根本上帮助革命老区脱贫,解放妇女,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奋斗目标的伟大事业,因而不遗余力、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关系,动员省各有关单位、有实力的女企业家出资办“春蕾班”。在她的带领下,省儿基会直接动员省级机关、企业在苏北地区办班65个,每班连续办6年,共12万元,总共约人民币七、八百万元。另外,还推动全省为苏北各地办了271个班,使近2万名贫困儿童喜入“春蕾班”读书。她还积极向省委、省政府报告请示,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的支持,批示省机关各部门及各市、县重视支持此项工作。除了积极募集资金外,她又积极争取省财政厅数次拨款支持,还要指导各市、县妇联做好每个“春蕾班”地点、课桌、师资、生源等工作的落实,直到组织开班揭牌仪式,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近几年来,为革命老区工作,为女企业家工作,为扶持贫困女童上学,办“春蕾班”,她深入基层,走遍了江苏大江南北,淮河两岸,走访了50多个县市。离休后她还不断思考、总结、研究,在全国省级报刊上发表了《周总理指引银花赛》、《怀念敬爱的周总理》,这两篇文章被全国及地方多家报刊转载,多家收编入书。她还撰写并发表了《妇女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一支重要力量》、《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妇女工作》、《家庭作用的浅析》、《略论被拐卖妇女的社会保障》等许多文章。1995年,全国女企业家协会授于她女企业会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秦素萍参加了联合国第四届妇女大会,并获得了世妇会中国组织委员嘉奖,1998年,全国儿童基金会授予她全国实施“春蕾计划”先进个人,1999年、2001年、2003年,省妇联、省级机关工委分别授予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谁说妇女只是半边天,秦素萍,她支撑起的是一片蓝天。夕阳无限好,她的身后,红霞满天。
人物简介:
秦素萍,女,1928年12月生于启东,1942年在海启崇联中读书,后日本军清乡,学校解散。1944年6月参加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一直坚持在启东工作。曾任乡妇联主任、区妇女科长、宣传科长、区委书记。全国解放后任海门县妇委书记、宣传部长、县委副书记、南通地委党校副校长。1960年,她回启东任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分管农村工作,为启东的粮棉双高产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作为启东代表三次参加全国棉花会议,受到周总理的表彰和多次接见。1970年,她任南通地区农水局长、地委常委。1973年8月任省妇联主任,连任三届15年,1989年任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副主任。1994年离休,至今仍担任省女企业家协会会长、省老区促进会常务理事、省儿基会常务副会长、省妇联离退休老干部支部书记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