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东疆之子

以农为本,不负人生

发表日期:2023-08-09 11:16:46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记著名栽培学家、江苏省原副省长凌启鸿

张卫华

民以食为天,对一个土地资源相对不足、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水平1/3的国家,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在二十世纪一直是一件头等大事。江苏人多地少,经济较为发达,“吃饭要保地,建设要占地”这一尖锐矛盾影响着江苏的持续发展。饮水当思源,凌启鸿教授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出路在于保护耕地、节制生育和提高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在提高稻麦单位面积产量方面,经三十年的孜孜探索,揭示了稻麦叶龄模式和作物群体质量规律,田间高产频频上演;从政十五年,心系社稷,一心为公,理论加实践,改革又创新,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并且在《“吃饭”与“建设”——“两区”划定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妥善解决“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用地矛盾的根本途径,推进了江苏乃至全国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探索钻研三十年

凌启鸿,江苏启东人,出生于国难之时,多事之秋,诞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依靠姐姐们的帮助完成了初中学业,幼年目睹国土沦陷,农民生活悲惨的情景,立志要为振兴祖国、振兴农业奋斗。随着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二八年华遇时雨,此生由此得良机,农家孺子登天梯”,凌启鸿得以圆了大学梦,并在苏北农学院农学系深造,1956年7月毕业后又留校任教,使他能在作物栽培学科经受长期的严格的学习磨练,成为我国著名的作物栽培学家。

凌启鸿教授长期从事作物栽培和宏观农业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专长于稻麦高产高效理论与技术、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他针对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分布地域广、不同农区生态条件与种植制度复杂,品种类型繁多,“传统经验栽培”与众多的栽培法尚缺乏统一理论的突出问题,在水稻研究中看到主茎的出叶和根、茎、叶、穗等各部器官建成、产量因素形成之间具有严格的同伸同步规律,找到了以叶龄进程这个可以确切诊断各部器官的形成阶段和形成数量的共同诊断指标,率先将系统论和系统工程方法引入作物栽培学领域,首创了水稻叶龄模式稻作理论技术新体系,使水稻高产群体生育进程模式化,生育诊断指标化,技术调控规范化。

该项成果发表以后,很快在稻作界引起了轰动,并得到了各地的广泛重视。原农牧渔业部、中国农科院等中央农业部门把它列为全国十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之一。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专门立项,组织各省农业部门开发研究,并在部分省区进行示范试验,实践证明,水稻叶模式的理论适合于各稻区的所有品种,同时,他又制定了适于当地生产推广应用的具体品种的高产栽培叶龄模式,变为当地群众可以掌握应用的理论与技术。仅据1988—1990年的统计,全国各地推广应用水稻叶龄的面积累计1.04亿亩,平均亩增产稻谷51.1公斤,增长11.46%,百公斤稻谷降低成本10.06元,收到了高产、省工、节本、高效益的效果。

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认识论规律,凌启鸿仅用两年时间作补充与验证试验,又建立了“小麦叶龄模式”,并指导建立了玉米、棉花、油菜、大麦叶龄模式。这些作物“叶龄模式”的建立,为我国作物模式化、栽培诊断指标化和栽培技术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叶龄模式理论已编进全国农业高校统编教材或在众多农业院校作为研究生教材,提出的“叶龄模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叶龄期”等新概念,已成为栽培学的基本术语,推动了整个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起,凌启鸿教授对高产群体的空间结构共性指标进行分析论证及定量,创立了“作物群体质量”理论,建立了稻、麦、棉、玉米、油菜等作物的高产群体空间结构的形态生理质量诊断指标及定量调控技术体系。他撰写的《作物群体质量》一书已被国家教育部第一批推荐的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4本农业用书之一,这一成果大面积普及推广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凌启鸿是一个做学问的人,是一位学者,他治学严谨,善于开拓创新;他又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师长,平易近人,诲人不倦,先后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1人,他的学生不少已成为教授、博士生导师或学术带头人。学生鞠章网,在他的悉心指导下,用3年时间就完成了“玉米叶龄模式”的研究。成为一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专家。

凌启鸿为建立中国特色的作物栽培学理论体系敲开了大门,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他淡泊名利,在学术上永不满足,一直带领和引导更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向着新的高度不断攀登。

                       

                            改革实践十五载

“八十年代宏图举,改革决策战略移,中化振兴猛崛起,天命之年遇新机”,1983年,在这个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的年代,时年50岁的凌启鸿教授当选为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分管农业和农村工作,一干就是10年。

学以致用,理论指导实践,又在实践和思索中不断创新。长期从事农业科研的凌启鸿把科学技术、科研思维、创新作风带进了日常行政工作,开始了他十年改革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首要问题。中国的改革也首先从农村开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大地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农产品流通体制、农村产业结构和加快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化转变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但改革是一把双刃剑,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随着改革的深入,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中,各种矛盾不断产生、激化,农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江苏又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带,农业受自然的制约,不稳定性很大,在双重问题的制约下,江苏的农业生产在1984年达到一个高峰之后,遇到了诸多曲折,粮棉生产出现了徘徊和缓慢发展的状况,这一系列问题就摆在了这位农业专家省长的面前。

经过广泛的深入实际的调查,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探索,凌启鸿在江苏省委的领导和支持下,大胆决策,在江苏率先推进了三大改革。

1985年,他率先总结提出了在经济发达地区实行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问题,进行了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试验,不久就形成了依靠集体经济兴办“小农场”、“农业车间”为主体,种田大户等其他形式并存的格局。这对稳定农业生产、提高生产水平、减轻农民劳动负担、保证乡镇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的现代化等,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他还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规模经营,依靠集体和个人力量,因地制宜地兴办各种规模养殖、种植实体。90年代初,全省已涌现一大批养猪、养鸡、养鱼、种果等经营实体,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规模效益,许多农民通过规模经营成了农村中先富起来的人,有的一年收入即达几十万元。

其次,凌启鸿提倡并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针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之后,农民普遍感到“种田难”的问题,他大力倡导、积极组织建立以农机为手段,科学种田为内容的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986年,他组织召开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会议,对全省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进行全部署,之后,在每次的农村工作会议上,他都把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作为重要内容来研究和部署,并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抓乡镇服务体系的建设。90年初,全省已有34%村建立全面服务的“综合服务站”,36%的村建立了耕作、植保、施肥、管水、供种等5项基本服务的专业服务队,其余的村也建立了单项服务组织,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种田难”的问题,保证了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促进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对稳定农业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国人均耕地很少、农户经营规模过小的情况下,找到了一条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同时,他积极改革农产品价格体系。80年初,面对走入困境的水产问题,凌启鸿副省长专门组织召开了五次水产工作会议,通过仔细分析和缜密思考,他认为首先应该放开鱼价,刻不容缓,于是,他未按惯例,省去了一些审批环节,特事特办,1984年,我省首先放开了水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决策就是效益,水产品放开之后,产量以每年10万吨以上的速度递增,1984年全省水产品年产量只有40万吨,到1989年突破了百万吨大关,特别是淡水养殖发展很快,全省的淡水养殖产量跃居全国第一,“吃鱼难”的问题迎刃而解。以后,又陆续放开了水果、畜禽价格和经营,相应取消了统派购制度,到90年代初,全省除粮、棉、油、茧之外,农副产品的价格和经营都已放开,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为农产品全面放开价格和经营、全面走向市场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十年省长路,情洒千万家。他在努力贯彻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的同时,总是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思考和研究事关全局的问题,他每年用于基层调研的时间占到三分之一,全省的每个县、一半左右的乡他都去过,许多偏僻乡村他都要实地考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断向基层干群学习,他对农村工作由不熟悉到熟悉,由熟悉到行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意见,都得了省委、省政府的采纳,并在全省得到贯彻。如增加水利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用工业等的投入,特别是他的家里防洪保安基金的建议,开了征收防洪保安资金的先河。并提出了按农业工程的受益范围,依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分别由农民、社会和国家出资的农业工程资金筹集的意见和办法,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他还在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科学技术,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全力推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组织推进农业资源开发等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992年,凌启鸿到省人大任职,主持农村经济和城乡及环境保护两个委员会的工作。1992年,也正是各地大兴开发区、大面积圈地的年份,各种乱占滥用、浪费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江苏“吃饭”与“建设”的矛盾非常突出。早在担任主管农业和农村工作副省长时就开始思考这一问题凌启鸿,感到解决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开始着手全面解决困绕江苏持续发展的合理用地的战略问题。

1993年、1994年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在凌启鸿的总体构思和具体操作下,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了《江苏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江苏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将吃饭用地与建设用地界定在各自的范围内。通过制定“两法”,依法科学划定“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和村镇建设规划区)、发展“两高”(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建设和建房向高层发展),这是在人多地少情况下长期妥善解决“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用地矛盾的根本途径。由于方方面面的问题论证科学合理,各方面都符合全省农村的发展实际,又便于操作,深得民心,两区划定进展顺利,到1997年上半年,仅用两年时间就在全省范围内的每个乡村完成了两区划定任务。

用制定两个《条例》、划定“两区”来规范农村用地和建设行为,是用法制的方式改变几千年来我国农村建设长期分散和无规划状态,达到了切实保护耕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的。这种做法是江苏的一大创举,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得到了全国人大财经委、建设部、国家国土局以及国务院领导的肯定,李鹏总理亲自作了批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这一理论和实践是一项利国利民、功在当代、泽被子孙的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老骥春蚕夕阳岁

“黄昏临近夕阳红,借取霞光照自容;老来追补犹未晚,明志修身尚可训。须知,老骥伏枥似可鉴,老牛奋蹄亦可勉,亡羊补牢更可借。愿效那,春蚕吐丝不知倦,毕尽精力献人间,不负此生善终年”,在采访古稀之年的凌启鸿时他谦逊而又认真地对我们如是说。

确实,退休后的凌启鸿,依然钻研不断、笔耕不辍,研究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论文,提出一个又一个观点。1998年,他在省老促会专题讲座上作了《关于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几点认识》的讲话,1999年,在《人民与权力》杂志上发表了《农民负担问题的现状及对策》一文,2000年,《农业调查与研究》杂志专刊登载了他的《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思考》一文,2001年,《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江苏城市化的重要战略》一文由季允石省长批示,作为省政府参阅文件供各市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阅研。《人民与权利》上刊载了“关于村民自治的思考”一文对让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民主给予肯定。2002年完稿的《论中国特色作物栽培科学的成就与振兴》的文章发表后,2003年1月23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对此文作了指示:“振兴中国特色作物栽培科学,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请农业部研究。”这些论述与观点凝聚着凌老的心血与汗水,处处体现真他的真知灼见,闪烁着科学智慧的光芒。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春蚕吐丝,奉献不倦,凌启鸿为家乡、为祖国、为整个人类,在自己的一片土地上默默地耕耘着。

 

人物简介

凌启鸿,男,1933年4月生于启东,中共党员,作物栽培学家。1951年7月毕业于南通农校,1956年7月毕业于苏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78年任江苏农学院农学系副主任、副教授,1982年任院长,1983年晋升教授,1983~1998年任江苏省副省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在此期间,一直兼任扬州大学农学院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兼职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作物学会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第六届副理事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13项,中国高校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退休后担任江苏省人大工作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省老促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诗词协会会长、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江苏省儿童少年福利基金会会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