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东疆之子

写作是我的生命

发表日期:2023-08-09 11:18:12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访当代作家祖丁远
                                                                                                               徐三群 

       当代作家祖丁远,1933年5月出生于启东市东黄仓镇一个破落的名号为乾元银楼的店铺里,不满四周岁丧父。时断时续地读完了小学和初中后,1949年秋季上了崇明中学。
       1950年6月,他考入南通地委土改训练班学习,两个月结业后,被分配到启东县委土改工作队,同年12月调入县委宣传部通讯站,专为《苏北日报》、华东《解放日报》及《苏北大众》写稿,开始从事新闻工作。
       1952年8月,他调到《苏北日报》当助理编辑、助理记者,两个月后去南京《新华日报》任记者、编辑。195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社长室和总编室秘书,并当选为编辑部团支部书记。期间写出了一批较好的通讯报道。曾写过电影《铁道游击队》中刘洪大队长的原型、当年铁道游击队大队长刘金山,电影《马路天使》中饰歌女小红的著名影星周璇及蛇医专家季德胜等传奇人物,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大众电影》等报刊发表,祖丁远名声鹊起,成为《新华日报》有名的青年记者。
      “但人太直了,不知天高地厚,就比别人受到更多的磨砺和苦难。”祖丁远不无遗憾地道出了他的肺腑之言。的确,他在新闻、文学战线刚露出尖尖角,就被一场政治风暴打蔫了。1957年一场反右“扩大化”风暴,把这位年仅24岁的年轻有为的记者打成了右派,刮离了新闻和文学战线。1958年3月被送到苏北滨海最北边的一个劳教农场劳动改造。在那里,他烧过饭、挑过水、推过磨;他赶过牛车,驾过马车······
      1961年底,祖丁远被摘帽后不久回到南京,在《新华日报》社拖煤渣、拉泔渣,在资料室剪报做资料,后来又奉命审读检查过1958年至1961年四年间的《新华日报》上关于大跃进、反右倾、浮夸风的宣传报道。
       1962年7月,祖丁远下放到启东,曾在近海、东元、新港、万安等中小学当了18年教师。1979年2月,他终于在原单位新华日报社得到了平反,恢复公职,恢复党籍,恢复原工资。同年12月从启东调到《南通报》任记者。一年半之后,经联系进了司法局,有机会接触政法工作,到公检法和一些劳改、劳教单位调查采访,写出了不少深刻的法制报告文学。在新闻、文学生涯中断了整整22年后,他终于重新握笔写出了大量作品,他的作家梦才真正得以实现。
       他搞法制宣传,筹建了全省第一个市级法学学会并任秘书长;他创办过《南通法制报》、《南通法苑》杂志,还编辑出版过三本法学论文集。后来又调去南通市政协,任文史办公室主任,经他主编的文史书籍就有160多万字;出版“文史人物丛书”一套,其中文学传记《建筑大师陶桂林》、《张謇传》、《绣坛奇女沈寿》等三本共60多万字。散文集《情系南通》、《梦游梅花楼》、《南通名镇风情录》等七本书都由出版社正式出版。
       在这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作发表了大量作家访问记、报告文学、法制文学和散文、杂文,已经汇编出版的有《留在另一个王国里的爱》、《中国作家风云录》、《茫茫人海间》、《魂断天堂梦悠悠》、《送你一片真情》、《昨天的梦》、《最为钟情·读报随想》、《寻梦人生》等文学作品集。2000年出版长篇传记文学《从神秘到绝密·蛇医专家季德胜传奇》和《祖丁远报告文学选》计60万字。2001年又出版报告文学集《中国文坛·作家风云》。2004年3月出版了荣获特等奖的长篇报告文学《社会脊梁——湖南有个“党风记者”李升平》,2005年5月出版了《走近女作家》一书。这些作品反映了祖丁远近年来创作势头十分旺盛,创作业绩日臻辉煌。
      凭着对事业的执著追求,祖丁远老当益壮,夜以继日地钟情于他的“爬格子”生活。他风风火火地到农村、工厂、劳改等单位采访,去北京、上海、四川等地访问著名作家,与许多名人交了朋友。笔者感到祖丁远确是一位笔耕不辍、硕果满枝的作家,更是一位知识渊博、德艺双馨的长者。
      祖丁远的创作涉及多种文体,他当过多年省报记者,写新闻通讯、人物专访是行家里手;他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和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写报告文学、散文、随笔、杂文更是得心应手。他的文笔优美流畅、情景交融,内容丰富;敢于仗义执言,主持正义,揭示的问题能发人深省。
      祖丁远退休后居住南通,仍旧在文学大海里遨游。7年前,他应《沿海经济》杂志社之邀,主持“沿海沙龙”等散文、杂文栏目,把“沿海沙龙”专栏办得议论风生,很有特色,在全国文学界很有影响,真所谓是得其所哉。全国著名杂文学家邵燕祥、舒展、牧惠、冯英子、何满子、谢云、朱铁志、叶延滨、鄢烈山、焦国标、吴非、乐朋、乐秀良等纷纷为他主持的栏目写稿。2001年底《沿海经济》在南京编辑出版,由原南通市委书记、江苏省文化经济发展中心主任吴钅容            担任编委会主任,特聘祖丁远任副总编,继续主持散文、杂文专栏。2003年8月,他又应湖南《法制月刊》杂志总编金振林之约,为该刊主持卷首语“独角兽”和“朝天椒”杂文专栏,他决心要把这个栏目在全国叫响。
       2000年,祖丁远写的女作家王安忆、程乃珊和王小鹰的访谈,连续在《广州文艺》上发表;2001年第四期《传记文学》上发表了他写的著名作家王火传记;第五期《名人传记》上发表了他写的《我所认识的邵燕祥》;第六期《传记文学》发表了他的《三十五年前访问茹志鹃》;《百花洲》(全国首家女性文学双月刊)第四期发表了他的《苦难也是一所大学——女作家肖凤》。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有的人一生经历特别丰富,但忙碌了一辈子,结果一个字也没有留下,而祖丁远就不一样,虽然坎坷一生,但著作等身,名播遐迩。他退休不退志,继续写作,笔耕不辍。63岁退休至今的9年里,他平均每年要写出10多万字的报告文学、传记文学、散文、杂文等多种文体在全国报刊发表。近几年他的文章在全国报刊发表得更多,2001年7月28日在《人民日报》文艺版“大地”上发表了写家乡启东的散文《圆陀角观日出》,很有影响,还被一家教育出版社选入了中学语文课外读物。2002年1月31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发表了他的散文《崇明岛的春天》,给上海市政府开发崇明岛以极大的推动和鼓舞。至今他已经写下了300多万字的作品,为中国文坛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进入21世纪后,他多次对我说:“写作是我的生命,生命不止,写作也不会停下来,因为要写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了!”
       是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作家祖丁远,63岁时从南通市政协机关退休下来,每天读书、写作,从不让日子闲过。过去在工作岗位上没有双休日,总是忙于写作,退休后更没有双休日。他诙谐地说:“过去是‘业余作家’,现在是‘专业作家’,可以不需请假而有时间参加全国的一些笔会和写作研讨会。”的确,近年来祖丁远在文坛非常活跃。1999年11月,参加了在杭州举行的全国首届杂文编辑工作研讨会,和邵燕祥、牧惠、何满子等许多作家欢聚一堂,交流情况。2000年11月参加了人民日报金台杂文暨副刊研讨会,在北京怀柔县、慕田峪长城聚会,与刘征、叶延滨等作家相聚;2001年11月参加了在河北承德举行的全国杂文组织联谊会第十六届年会,与全国各省杂文界代表会晤,切磋杂文写作,探讨杂文走向,名家荟萃,得益匪浅;2002年5月参加了在江西举行的全国杂文组织联谊会第十七届年会,会后从井冈山奔赴湖南采访,登上了南岳衡山,还去了古代发明造纸的蔡伦的家乡耒阳。他从湖南回来后创作了第一个长篇报告文学《社会脊梁——湖南有个“党风记者”李升平》,该文2003年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杂志社和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作家世纪论坛”全国征文活动(共征得2000多篇作品),经著名作家、专家评审荣获惟一的长篇报告文学特等奖,于2004年3月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该书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原新闻局长钟沛璋作序,序言《顶天立地当记者》中说:“‘党风记者’李升平,的确是一位新闻战线上的钢铁战士,是一位为真理而斗争的千古难求的顶天立地记者的典型,是我们有志献身新闻事业的每一个同志都应该学习的榜样。”他写与自己有同样坎坷遭遇的新闻记者,其实也写出了他的影子。该文树立了记者的可敬形象,体现了记者的人格魅力,成为记者的必读之书,现已经发行第二版了。
      2004年9月,祖丁远应邀参加了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全国杂文组织联谊会第十九届年会,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当前的杂文、时评和乡土文化》的讲话,得到与会者的好评。二十届全国杂文组织联谊会今年将在甘肃兰州举行,他已收到了邀请通知。
      作家祖丁远的事迹曾刊于1992年10月上海《文学报·作家剪影》和1994年北京《中国工商报·名人访谈》,并被编入《中国文艺家传集》(第一卷)、《世界名人录》(中国卷)、《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第四卷)、《中国当代学者辞典》等。
      采访结束时,祖丁远对我说:“年龄在增长,我的写作也在成熟,现在可以自由自在地进行创作,要珍惜建国以来历史上最好的创作时期啊!”
      愿祖丁远写出更多更精彩的作品来。

 

人物简介
       祖丁远,男,1933年出生于启东东黄仓镇。原名祖鼎元,笔名丁远、燕丁、方未艾等。1950年6月从崇明中学考入南通地委党校土改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到启东县委土改工作队,同年12月调任启东县委宣传部任通讯干事。1952年9月调入《苏北日报》当助编,同年10月,苏南、苏北行署合并建江苏省,调入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任助编、编辑、记者和总编办秘书等。1954年7月参加共产党,曾兼任新华日报团支部书记。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去农场劳动四年,摘帽后从新华日报下放去启东当教师18年,1979年平反。1989年结业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函授部高级班。曾任南通市司法局宣教科副科长、南通市法学会首席秘书长、南通市政协文史编辑部主任、主编、副编审。现为正高编审、高级记者、当代作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法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金陵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杂文学会理事顾问、南通市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已出版《留在另一王国里的爱》、《走近女作家》等13本专著,近400万字;发表报告文学作品25万多字。参与主编出版改革开放报告文学集《黄土地》等13本、主编出版文史人物传记,如《建筑大师陶桂林》等15部。散文《母亲的头发》获江苏省《党的生活》文学征文优秀作品一等奖;与友人合作的报告文学《公仆啊,公仆》获全国“来自改革开放第一线的报告”全国有奖征文一等奖。
      近五年来,每年都有传记文学、散文和杂文见诸于各大报刊,先后入选《2000年中国年度最佳杂文》、《2001年中国年度最佳传记文学》。2003年5月,长篇报告文学《社会脊梁——湖南有个“党风记者”李升平》经中国作家世纪论坛专家评委会评审,荣获全国作品评比特等奖。


                                                                                圆陀角观日出
                                                                                     祖丁远

      观沧海日出的名山大川很多,可是在祖国东疆的东海、黄海和长江入海口三水处—江苏启东寅阳的圆陀角观日出,那才兴趣盎然、别有一番诗情画意!
     去年初春的一天,我陪同江苏省的几位老作家到圆陀角观日出。头天下午先来到启东,第二天凌晨5点便急匆匆起床,迅速驱车前往那个江之尾海之角地带。
      这是个半圆形的滩涂,从大石堤上透过江面向东海黄海交汇处望去,浩浩淼淼,一望无际。圆陀角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它像一个圆圆的陀螺,顶部延伸到潮涨潮落的涂滩的一角。站在圆陀角放眼东望,正是两海一江三水交汇处,正是观东方日出的最佳位置。现已造了一座寅阳楼,不仅可以站在大堤上而且可以走进楼里平视旭日出水的全景和完整过程。当我们来到石堤上时,东方三水交汇的海面上只现出一片红霞,此时5点31分。眼看着这东方红霞变成了晨曦,晨曦又渐渐淡去,这时从水面上吐露出一条火红的阳线,逐渐露出来,然后慢慢地成为像一个大大的高邮鸭蛋中那火黄色的蛋黄,慢慢地浮出来,一点点,又一点点地冒上来,远远地,不,是离我们很近,而且愈来愈近地从小半个、半个、大半个……直到完全跃上水平线。此进此刻,我一眨不眨地睁大眼睛,凝视着三水交汇处那一轮火红火红的、大大的、圆圆的、从两海一江那汹涌澎湃的潮水中跳跃出来、一副笑脸的太阳,它在向地球上另一半人类宣告:新的一天开始了!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此时,站在我身旁的一位老作家豪爽地笑出一片欢声,并拍手高呼!另一位则举起左腕上的手表报时:现在是5点47分!
      好一个太阳,从地球那边走过来,来到天尽头、海之端、江之尾,跃出三水间一个全过程只花了16分钟,可说是日夜兼程万千里,好象只在刹那间!是的,已经历千亿年沧海变迁太阳,还是那么年轻,飞越万水千山,只用一瞬间,这位千亿岁的老人好利索啊!
      说实话,在圆陀角观日出,可以说是“开心一刻”的真实写照。当红红的太阳跃出海面(确切地说是两海一江的三水间)的一瞬间,旭日从万顷波涛中和长江水线上冒出一点点圆弧形细线开始,一点点、一丝丝加起来,火红火红的弧形逐渐变粗变大,成半圆、中圆、大圆,最后越来越圆了,终于变成一个完整的火球跳出海面……我眼睁睁地观赏着这个只能由自己观察体味而无法言传的圆满过程,是多么心旷神怡,多么欢欣鼓舞!这真是人生的又一种开心一刻!
      当太阳完全升起之后,在东疆圆陀角观日出算是结束了。此时,我把视点离开冉冉上升的红日,偶然向右一转的瞬间,看到一弯镰刀似的月亮,正悬挂在中天(那天是农历二月二十四)。是呀,早晨5点多钟月亮挂在空中,实在太巧合了。这时候,我将视线转移到这半轮弯月上,在蓝天稀云之间,月儿透着淡黄色的光,她不能与东升的旭日相比,太阳是一团火,具有新兴的旺盛之气;可是她,淡妆素饰,温文尔雅,像个温柔的少妇,仿佛在轻盈地漫步。怪不得许多文人墨客把太阳比作伟岸、豪放的男子汉,把月亮比作温情脉脉的娇女人。在今日的晨空中,我深深体会到了这个妙喻的确切程度。过去我也曾在泰山、黄山、庐山观赏过日出,但和今日在圆陀角看到的日出绝对是不同的。圆陀角观日出,在两海一江的三水之间观东升的旭日,有它与众不同的妙处之外,还能看到日月同辉的一幕。
       呵,东疆圆陀角观日出,只有亲自目睹,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才能欣赏独特的诗情画意!

 

                                                                                                      原载2001年7月28日《人民日报·大地》副刊
                                                                                                                   已被选入《中学生课外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