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江南论坛》原社长、总编辑黄胜平同志
因编辑出版《东疆之子》第二辑,几番打电话给现任无锡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黄胜平同志,他都婉言谢绝了。2005年8月的一天,我们干脆直奔无锡。黄胜平正在开会。我们在他办公室等候,案桌上一本由他主编的《无锡新区》杂志使人眼睛为之一亮。这位去年5月从《江南论坛》调到无锡新区刚一年的“笔杆子”……嗨!这位江南新秀、社会领域卓有成就的学者和领导。
黄胜平,启东大兴镇人,1953年出生,70年代入伍,提干后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和新闻工作,80年代初转业到无锡,从事高校、党委部门的工作。1981年起,先后在无锡市委宣传部任农村处副处长、处长、研究室主任、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主席兼《江南论坛》杂志社社长、总编辑,无锡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纪检委书记等职。他常年笔耕不辍,发微烛隐,著作等身,代表作有《市场经济与思维变迁》、《苏南改革和发展新思路》、《国有企业模拟民营企业运行》、《中国苏南发展研究》、《中国民营经济导论》、《无锡竞争优势研究》、《中国长三角发展研究》、《无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等20余部,由他参与主编的填补学界空白的百万字巨著《中国太湖史》、《无锡文化大观》等更是翔实厚重,为人称道。
上下求索 笔端尽显华章
从80年代起,黄胜平敏锐地觉察到历史上一直得风气之先的苏南地区正孕育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大发展的“井喷”,那就是以乡镇工业异军突起为发端和标志的经济建设大潮的到来,从而奠定了这一地区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区域的地位。他为之激动和兴奋,他决心全身心投入这一奔腾不羁的历史潮流,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之鼓与呼,为之添砖加瓦。是时,黄胜平正担任市委宣传部农村处处长,对异军突起的乡镇工业的研究和推进,与其说是他的本职工作,不如说是他发自内心的自觉行动。那几年,他年富力强,办公室几乎找不到他的身影,他的足迹在鞍马劳顿的旅途中,在村镇简朴的旅店里,在一个个乡镇企业的办公室和车间里。他广交乡镇干部、企业家和普通工人朋友,向他们作深入的调查研究,和他们一起探讨乡镇工业面临的困难和发展前景。回家后,他就进行筛选、思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笔走龙蛇,写出了一篇篇有质量的调查研究报告和理论探索文章,市报、省报、中央级的报刊纷纷发表了他有关无锡和苏南乡镇企业的理论文章,在无锡和苏南经济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开始熟悉“黄胜平”这个名字,为理论界这位虎虎有生气的后起之秀拍手叫好。
1991年4月12日,《人民日报》理论版,以整版的篇幅刊登了黄胜平撰写的《对科学社会主义在无锡农村的伟大实践的考察》,洋洋洒洒2万多字,以雄辩的事实系统地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无锡农村成功实践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分析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困难、新矛盾和新问题。这是一篇厚积薄发,一气呵成,有血有肉有质量的大文章,一经问世,便在苏南、在江苏、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该文发表的当天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而后,《南方日报》、《大众日报》等全国十多家报刊相继在显要位置全文转载。时任中共中央《求是》杂志总编辑戴舟如是评价道:“这篇历经十年求索的饱蘸心血之作,是黄胜平对锦绣江南特别是对苏南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调查研究的一个成果,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南成功实践的记录,是苏南人民新生活的生动写照!”
这篇文章在全国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各地来无锡的参观者络绎不绝,无锡市委宣传部收到的来信与日俱增,纷纷邀请作者去做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报告;中央、省有关部门和各地高校、理论研究部门来锡研究、探讨社会主义问题的人员也明显增多。
时隔三个月,即1991年7月16日《人民日报》重锤再擂,以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的名义摘要刊登了社会各界对这篇文章的反映,题目为《一篇有说服力的宣传社会主义的文章》。这是对黄胜平理论贡献的再次肯定。
除此之外,黄胜平对党风建设和社会生活各领域都颇多关注,每有佳文妙章问世。譬如,80年代整党期间,他写了一篇《渺小与渺茫》的文章,深刻剖析了党内存在的“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的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被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胡乔木发现,推荐给了《人民日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篇文章,并配发了编者按;又譬如,80年代时,黄胜平发现了江阴发生的为办一个项目,跑了45次北京,盖了745个图章的怪事,作了实情调查后,写了一篇题为《45次进京与745个图章》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后得到了中央领导杨尚昆和胡启立同志的高度赞扬。
黄胜平之所以能出手不凡,标新立异,是跟他长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分不开的。现在回过头来检视黄胜平的这些作品,人们不难发现,几乎每篇都与社会实际问题密切联系,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在谈及成功的经验与秘诀时,黄胜平总是淡然一笑:“我是党培养的一个理论工作者和社科工作者,凭的就是社会责任感,为党的工作造势,是最好的参政议政,是服务大政方针的最好途径。”
殚精竭虑 成就江南论坛
2004年,《江南论坛》复刊十周年之际,黄胜平回启东送给我们一本《江南论坛》复刊十周年大型纪念画册,拿在手里觉得沉甸甸的。这倒不是这本纪念册的精美设计,而是作为《江南论坛》的长期热心读者,作为《江南论坛》总编黄胜平的挚友,我们从中掂量出他们收获的分量,从中窥见了他们论坛事业的成长和发展、忘我的拼搏精神、殚精竭虑的思想境界。
《江南论坛》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飞等在抗战中创办的理论刊物,是革命战争年代江南地区颇具影响的理论刊物。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黄胜平同志等的奔走呼号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这份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理论刊物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复刊了。老一辈的接力棒传到了黄胜平的手上。他带领论坛人忠实地继承了优良的革命传统,艰苦奋斗、呕心沥血、潜心办刊,经过十年辛勤耕耘,终于使刊物成为我国长三角地区一本颇具影响的区域性、综合性省级理论刊物,先后荣膺了江苏省一级期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等荣誉称号,从中央到省市领导都对该刊有较高的评价。黄胜平本人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和全国经济期刊优秀总编辑。
《江南论坛》1993年复刊,作为一份综合性社科类理论学术期刊,黄胜平深谙办刊定位的重要性,地方性传媒应该立足地方,扩大涵盖面,把触角伸出去,走跨区域的办刊之路。这一跨就跨了三大步。
第一步:1993年至1996年,省内跨市联办,成为苏、锡、常三市共同的阵地;第二步:1997年至2002年,形成环太湖跨省际办刊格局;第三步:2003年起,努力办成长三角地区的信息平台。有人形象地形容说,江南论坛从三市吴侬软语的小合唱到环太湖七城“包孕吴越”的大合唱,再到长三角地区十六个城市的交响乐。作为“现场总导演”,黄胜平的“三部曲”演绎了他走过的辉煌历程,见证了论坛人的顽强拼搏。
方今之时,随着经济的更加开放,思想和文化日趋开放和活跃,别的不说,就报刊而言,其数量空前,令人目不暇接,优胜劣汰,竞争非常激烈,或改版以应变,或易帜以求生,有的难以为继终至停刊。《江南论坛》作为一本地域性很强、专业性也很强的理论刊物在“群雄逐鹿”中,非但没有被淘汰或趋于萎缩,相反坚持自己的办刊方针,由双月而单月,发行量稳步上升,知名度逐渐扩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黄胜平经营《江南论坛》大胆而谨慎,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为了使刊物越办越好、常盛不衰,他在坚持“经济理论为主、应用理论为主、江南特色为主”的办刊方针指导下,对外广结善缘,对内苦练内功。对外广结善缘就是前文所说的由江南七市联合办刊,再把触角伸向整个长三角;对内苦练内功则是在内部实行市场运作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广告发行等部门实行竞争上岗,优胜劣汰,所有人员的收入与其工作量和取得的效益挂钩。这种市场运作的机制大大激发了每个论坛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人都是刊物的主人。在黄胜平的主政下,做一名论坛人是艰辛的,也是幸运的,因艰辛而幸运,--能够在《江南论坛》这个园地搏风激浪极能锻练人。据说有不少大学毕业生经受不起这样的考验而退出竞争,怪不得外界这样赞扬论坛人:“《江南论坛》走出来的人一个个都像模像样。”黄胜平不仅成就了一本杂志,更培养了一批人,熔铸了一种精神!黄胜平经营的《江南论坛》历经12春秋,共向国内外出版发行了100余万份杂志,编辑发表了7500余篇文章,约2000万字。可以这么说,苏南和长三角地区经济建设突飞猛进,《江南论坛》作出了积极的理论贡献。
披肝沥胆 投身新区高地
2004年4月,因工作需要,黄胜平调到了无锡新区工作,任党工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岗位调动,角色转换,工作千头万绪,可黄胜平对理论的研究探索依旧坚持不懈,并且在无锡新区这一改革开放前沿、外资投资热土、高新技术高地很快找到了新的定位和坐标。
黄胜平一到新区就接过了《无锡新区》这本刊物,把它打造成展示新区风貌的重要窗口。在他的倡导下,新区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无锡高新区发展研究院,他亲自担任研究院的院长。该院成立不久便成功举办了无锡新区“二次创业”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开展了一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创办了内部刊物《决策咨询要报》,与上海浦东发展研究院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求是》等重要媒体发表了一些有质量的文章,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委书记杨卫泽先后三次对发展研究院工作及研究成果作出重要批示,希望把高新区研究院和《决策咨询要报》办好、办出成效;希望“三泰一址”成为新区的一大品牌、吴文化发祥地的一大标志……市委领导的关心给黄胜平和他的同事们以极大的鞭策和鼓舞。
说起吴文化和“三泰一址”,那是黄胜平到新区工作后所紧紧抓住的一大重点。无锡新区所辖的梅村镇和鸿山镇是江南吴文化的发源地。所谓“三泰一址”就是梅村的泰伯庙、鸿山的泰伯墓、梅村鸿山境内的(泰)伯渎港和鸿山境内的战国时期越国贵族墓遗址。这“三泰一址”是无锡和江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渊源。黄胜平和无锡高新区发展研究院在多方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战略构想,对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以“三泰一址”为核心,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保护利用,构想和规划既宏大又有可操作性。这是黄胜平莅临新区工作后在保护开发新区历史文化资源方面迈出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要进行论证和实质性的操作。他已经在着手拍摄相关的纪录电视片和组织出版一部分相关的书籍了。这是黄胜平施展学识才华和组织领导能力的一大机遇。每谈及此,他是如数家珍,激动亢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新区,黄胜平除了抓党务和宣传工作、高新区发展研究院的工作,还主持着纪委的工作。黄胜平上任伊始,就把干部的廉政建设抓紧不放。他深知,无锡新区开发建设项目庞大,稍有不慎便会“工程建起来,干部倒下去”。他继承了前任的优良作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譬如他的“把监督贯穿于事前、事中和事后”的措施就成效卓著。所谓的“事前监督”就是实行严格的工程招标;“事中监督”则是严格的全程审计;“事后监督”就是严把工程竣工决算审计关。这三道关都把握得严丝合缝,任何人都无法钻空子,确保了工程建设的廉政。无怪乎新区工程投资百亿元而无一人落马。对此《中国纪检检察报》有专门报道。黄胜平又专门在《人民日报》发表了五千余字的调查与思考文章,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我们的采访一直持续到深夜12点多钟,地点也由他的办公室移至我们下榻的宾馆。说是采访,其实更多的也是一种思想的交流,一种心扉的互动。谈社会、谈人生、谈新闻,谈“长三角”、谈上海经济圈、谈中国的改革、谈中国的未来,其间不时有思想火花的迸发。当谈到家乡这几年的变化和今后发展前景时,他倏然从椅子上站起来动情地说:“启东发展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启吾东疆,不仅体现开拓者的一种大气大魄,大智大勇,也是启东这个年轻城市的大势大略。有位学者型领导在上世纪90年代曾讲过:‘这10年看浦东,20年后看启东。’启东定位‘江风海韵北上海’就是要把启东作为一个新型的、开放的现代化城市来构建,就是要把它作为一个‘新区’来规划和设计。”一番肺腑之言,充满着理性和前瞻性的思考,同时也充满着对家乡的挚爱之情。
黄胜平出生于江畔海滨,从小得江风海涛之壮威,铸就了宽阔开放的胸怀和坚韧进取的性格,而后得到部队大熔炉的锤炼,又投身苏南和无锡这方神奇的热土。在不断的学习和修养下,他思想敏锐,作风踏实,他的一支生花妙笔便出神入化,意气纵横。欣逢改革开放大好时光,他施展抱负,驰骋于宣传理论战线,硕果累累。他是启东的骄子,无愧于“江南一秀”之美誉。
人物简介
黄胜平,1953年生,籍贯南通启东,中共党员,研究生文化、编审。70年代入伍提干后从事军队政治工作和新闻工作。80年代后转业无锡从事高校、党委部门的工作。1981年至2001年在中共无锡市委宣传部,先后任农村处副处长、处长、研究室主任、市委宣传部部务委员。1992年至2004年4月,同时任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主席,其间负责创办了江苏省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江南论坛》,并任该社社长、总编辑。2004年5月起任中共无锡新区工作委员会副书记,中共无锡新区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无锡国家高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院兼职教授,江南大学学术咨询委员会委员,江南大学客座教授,江苏省社科联理事,无锡市政协委员。长期担任党委部门、社科和传媒单位的领导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了苏南模式的创新等重大课题研究。单独或与人合作出版了《来自苏南农村的报告》(199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苏南发展研究》(2002年红旗出版社)、《无锡竞争优势研究》、(2003年新华出版社)、《中国民营经济导论》(2004年人民日报出版社)等著作,在中央和地方报刊发表各类作品百余篇,总计发表各类作品600余万字,有不少作品在省市和全国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