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军语文教育专家指导组成员、中文教授 徐向东
徐向东称自己为“凡人”,其实,凡人不凡,他干出了一系列骄人的业绩,获得了一串串不俗的头衔。
徐向东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基层政工干部、军校优秀教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军事应用语言学科带头人、全军院校语文教学专家指导组成员、中华教育艺术家协会和中国军事写作研究会理事。要说徐向东是凡人,至少也该说他是一个不很平凡的凡人。他以一连串骄人的成绩,实现着自己“忘我学习、忘我工作、忘我服务、忘我奉献、忘我奋斗”的人生追求。先后受到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邓立群,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海军司令石云生,海军政治部主任胡彦林等接见。
上篇:与高级机关同思维
1996年8月,海军杨怀庆政委到海军政治学院视察。当得知面前这位向他敬礼的大校军官就是徐向东时,杨政委高兴地伸出手说:“你就是徐向东啊,那篇调查报告写得很好!我已经将它批给海政干部部了,请他们好好利用这个成果。这是部队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一年5月,徐向东因公出差,他胸前佩带的海军政治学院校徽成了旅客关注的焦点。一路上,先后有10多位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家长拉住他询问如何报考军校。尤其让他振奋的是,从这些家长提供的情况看,他们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是品学兼优的一流高中生。
这一现象引发了徐向东的思考。曾几何时,一流高中生的目光总是停留在清华、北大等一流高等学府的“金字招牌”上。“军校学苗问题”,成了我军干部队伍建设的“瓶颈”。没想到,如今却有众多的一流高中生选择军校,这是偶然现象吗?徐向东意识到,这是世纪末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转变的一种反映。内心涌动的一股热情推动着他的双腿,在北京、秦皇岛、沈阳等地一口气走访了13所高中。风尘仆仆回大连时,他又敲响了大连市团委学生处的大门,调阅了这一年该处对大连应届高中生报考志向的统计材料……情况明朗了,一股“报军校热”正在莘莘学子中潜滋暗长。
机不可失!徐向东伏案疾书,一份题为《抓住时机,争取一流高中生上军校》的调查报告一气呵成:“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军事宣传力度”、“加强与重点高中的联系”、“提高从应届高中生中招生的比例”、“制定吸引优秀学生干部考军校的优惠政策”……一条条火热的建议跃然纸上。仅仅半个月后,有关内参便刊登了这份调查报告。一位在部队多年从事干部工作的同志看了后,给徐向东打来电话:“您这个问题抓到了点子上!”
徐向东之所以能抓到点子上,是因为多年以来,他总是关注着一个个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又思考着这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984年,是徐向东从部队调入院校的第二年。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问题,许多人感到茫然,思想政治工作到底如何做,成了当时急需回答的问题。一大批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研究,任教不满8个月的徐向东,也积极投入到解答队伍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徐向东撰写了文章《耐心教育是改革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方针》,文章从人的思想发展变化规律入手,深入浅出地论证了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的正确方针,受到高级机关和专家学者的认可,总政治部《政治工作通讯》出专刊发表这篇文章。一时间,徐向东的名字随着这篇文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干部队伍建设历来是革命和建设的战略问题。在高科技时代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全党全军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作为党的一名基层干部,徐向东勇挑重担,对此作了认真思索,撰写出《培养高素质干部,适应“高”时代需要》一文,文章被总参谋部出版的《政工研究文摘》杂志第一期发表,受到广泛重视。
当教员以来,徐向东几乎年年为上级机关提供研究成果。有一年,海军政治部主办的《海军政工信息》就为徐向东刊出呈送首长的专报5期,同年《军报内参》也两次发表他的研究成果,呈送军委首长。这对于一个普通教员来说无疑是最高奖赏。
中篇:为基层部队尽心力
徐向东得到的荣誉证书一溜儿排开竟铺满了一张双人床。但如果你问他最得意的奖励是哪一个,他会毫不犹豫地拿起一个装帧最简朴的红本本,翻开封面,一行大字跳入眼帘:“聘徐向东同志为海军陆战队荣誉队员。”
获此殊荣的军校教员绝无仅有。这本身就是一段难得的佳话。
1995年4月,为写作《海军基层政治军官工作手册·陆勤分队政治工作篇》,到海军陆战队调研的徐向东险些吃了“闭门羹”。原因很简单,部队首长不同意把海军陆战队政治工作纳入海军陆勤政治工作范畴。阳刚之气十足的部队首长说出话来十分有职业特点:“徐教授,我劝你还是别写了,你如果一定要写,那将是你的终身遗憾。”
徐向东的脸“刷”地红了。这话怎么讲?他一定要问个究竟。
“我们陆战队既不属于陆勤,也不属于海勤,而是一支两栖部队。如果连这个性质都把握不住,写出来的东西根本就不是陆战队。”
连这位首长都没想到的是,他硬梆梆的话竟在徐向东脑子里撞出个空白点:“好,既然陆战队是两栖部队,您能不能允许我为你们写一部《海军陆战队政治工作学》?”
这位部队首长的眼睛睁大了,他从来没见过要为一支部队专门写一部著作的教授!
徐向东在陆站队一蹲就是两个月,摸清了陆战队政治工作的特点。一年之后,一本吐着油墨芳香、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海军陆战队政治工作学》,摆上了部队首长的案头。这是我军第一本研究特种兵部队政治 工作的专著,填补了部队政治工作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
“徐教授为海军陆战队办了一件大好事!”部队党委常委一致举手通过,聘徐向东为海军陆战队荣誉队员!部队首长还亲笔写信抒发感慨:“您把陆战队的事当作自己最大的事,您就是我们陆战队的人。”
把部队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徐向东的确管的宽!宽到什么程度?南到碧波浩淼的南沙华阳礁,北到白雪皑皑的中国“北极村”。
1993年9月,徐向东前往驻大兴安岭地区部队执行函授监考任务。考试那天,他发现应考人员不到一半,一问才知是有些基层干部因在边防一线执行战备任务,抽不出身来。若是错过这次考试机会,他们的学习进度就要往后推迟一年!想到这里,徐向东毅然决定登车北上,到祖国“北极村”——漠河设一个考场。
“北极”九月飞雪。徐向东身背考卷,冒雪奔波9个小时,来到了漠河营区。学员们喜出望外,将他抬了起来!
天寒心暖,徐向东禁不住泪流满面。
“这次问题解决了,下次怎么办?”回到学校,徐向东立即建议学院在漠河设一个函授站,得到了领导支持。半年之后,“海军政治学院漠河函授站”的牌匾挂上了白桦林中的哨所。
如果事情办到这一步算完了,那还不是徐向东。他紧接着又为建立南沙函授站而四处奔波。1996年9月,海军政治学院在南沙建起了中国最南端的函授站……
徐向东对这两件事很满意,曾对人说:“我死了以后墓碑上写一句话——‘建立中国北极、南沙函授站的倡议者’。”
下篇:靠开拓创新上档次
作为一名教员,徐向东主要职责是教学和科研。
这些年来,徐向东不知搭进多少时间和精力去忙乎那些在别人看来“分外”的事,但令人惊奇的是,他的份内事不但一点没耽误,而且干得出类拔萃。徐向东教学质量高,曾连续12年获学院教学奖;科研成果多,近7年来出版专著教材10多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他的专著《政工研究论》和《政工写作学》被誉为“拓荒第一犁”;他的“四结合四同步政工教学法”和“跟我写作文教学法”被认定为独创性成果,1996年底,“四结合四同步政工教学法”还荣获中国教育学会第二届军事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几家报刊曾以“开荒犁”、“拓荒牛”等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原因何在?
“教改的方向在部队服务中认清,创新的途径在为部队服务中找到。”徐向东如是说。
1994年7月,徐向东下部队调研时,发现基层写作人才匮乏,有的基层政工干部不会写作总结、计划、请示等常用文书,从中他发现了院校写作教学脱离部队实际的问题。他当即提出“创立政工写作学、开设政工写作课”的建议,得到学院批准。
为了搞好改革,徐向东先后到10多个城市的图书馆和书店查阅资料,深入几十所高校和上百个基层单位调研。图书馆的同志说他是“读书迷”,在图书馆一呆就是一整天;爱人说他是“资料迷”,他家的桌上桌下,床上床下堆满了各种资料;基层干部说他是“调查迷”,不论到了哪个单位,不抓到第一手资料不离队;战友们说他是“研究迷”,与人说话三句不离政工写作,而且一探讨就没个完。就这样,徐向东和他的同事们一起,苦战两年,写成了26万字的《政工写作学》,1996年7月出版后受到军内外的普遍欢迎。当年这本书就荣获学院惟一的教材一等奖,在1997年5月份的全国第六届公文学术研讨会上,该书又获专著类一等奖殊荣。
徐向东不是天才。他的一番话既质朴又实在:“从一个农村青年发展到今天这样,全得益于忘我的学习。”为了增强科研后劲,保持正确研究方向,他自学了6个专业100多门课程,先后获得大专、本科和研究生等国家承认学历的证书。徐向东家里藏书达5000余册,相当于一个基层俱乐部规模。别人跟他开玩笑说:“你们家最值线的家当就是书了。”他则回答说:“最值钱的,除了书还有一台电脑。”这台电脑是他早在1995年花了一万多元添置的,虽然花光了家中积蓄,但看到现代化设备运用并服务于教学,徐向东认为这钱花得值。
徐向东当教研室副主任7年,先后配合三任主任,工作勤勤恳恳,认真负责,为所在教研室连续5年被评为先进单位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994年7月,他调任第三教研室主任后,教研室连续三年被评为先进单位。为了培养青年教员,徐向东甘为人梯,做到教学指导到课、研究指导到文、工作指导到事、思想指导到心,全心全意为青年教员当参谋,全室十多名教员人人出成果,并培养出一名35岁以下的副教授。徐向东和支部一班人还积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与和睦相处的“家”的氛围,教研室先后6次向领导介绍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培养青年教员等经验。由徐向东提出的“创建全军一流政工说写教研室”的大思路,得到上级认可,取得突出成果。学院首长和机关领导都夸赞道:“三政工不仅有好带头人,而且有一个团结的集体。”
早在组织上还没有考虑徐向东退休时,许多地方民办大学就找徐向东帮助办学。在党组织确定徐向东退休那天,就有几家办学机构请他出山当校长、副校长,有的干脆请他去当董事长。一时间徐向东成了高薪争相聘任的“香饽饽”,但他最后选定了去大连国际商务学院当党委秘书。他认为民办学校党的工作特别薄弱,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应该首先做党的工作。他在那里扑下身子为党工作,为员工服务,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马上取得了党和群众的信任。不久,在该院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上,当选为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并经上级党委批准,主持大连国际商务学院党委日常工作。后来他又出任了大连远东学院副院长、大连东科学院院长兼涉外中专校长等职。在新的岗位上,他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人物简介
徐向东,男,1947年10月生,启东市东元镇家禄村人。1969年2月应征入伍,大校军衔。中共党员。
历任宣传股长、人文教研室主任、《政工学刊》副主编、《战士高考指南》编委第一副主编等职。从军校退休后,经上级党委批准担任大连国际商务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应聘出任大连远东学院副院长、大连东科学院院长等职。先后被聘任为政工学副教授、公文学研究员、中文教授、研究生导师、学位委员会委员,当选大连东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当选中国公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军事写作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中华教育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聘任其为全军语文教学专家指导组成员(全军共10位专家)。发表《论邓小平话风》、《公文写作三大基本规律》等各类文章千余篇,出版了《大学语文(军队高校统编教材)》、《政工写作学》、《宣传原理》、《政工研究论》等专著教材10多部。有80余项教学和科研成果先后在全国、军队、省市及学院获奖。《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等刊物多次报道过他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