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东疆之子

彭城大地竞风流

发表日期:2023-08-09 15:36:35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记全国劳模、全国优秀企业家陆志昌

         
        
         1997年9月12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陆志昌,这位徐州市工程机械集团公司的董事长、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作为江苏省的第十五大代表之一,又一次随2000多位代表的人流踏上花岗石大台阶,跨进了人民大会堂。五年前,陆志昌作为党的十四大代表就已跨进这庄严的大门,今天,在这世纪之交的盛会上,他再次获此殊荣。这两次殊荣,折射了陆志昌灿烂辉煌的人生之路。
       1938年,陆志昌出生在江苏启东的县城汇龙镇幸福街。新中国成立不久,陆志昌进入县实验小学和大江中学学习,他不仅学业优秀,而且政治上积极上进,担任过儿童团长、少先队和共青团干部。1954年初中毕业了,他在全国人民轰轰烈烈为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深受鼓舞,下决心学机械,将来可以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一番贡献,就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开始了实现美好愿望的生涯。
       毕业以后,陆志昌被分配到徐州北郊的第二机床厂。他满腔热血甩开膀子大干,但在实践中却又常感到力不从心。他开始攻读函授大学。就这样,从技术员,工程师,技术科长、总工程师、厂长,陆志昌殚精竭虑,奋力拼搏,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朱镕基副总理说:你要达到利税超亿元,才能算是真正的集团公司
       1989年7月28日,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诞生了。徐州重型机械厂厂长陆志昌正式调任为公司总经理。
公司机关租了一座简易楼房,在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楼面前显得有些寒碜。36张破旧的办公桌,一部放在走廊里的电话机,一辆几近报废的上海牌轿车,这就是公司的全部家当。当时,有句顺口溜:“十个集团九个空,还有一个不成功。”因此就有人提出:徐州工程机械集团这面旗帜还能打多久?
       陆志昌毫不气馁,坚守“井冈山”,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燃成燎原之势。经费紧张,冬天锅炉也不能烧,只能烧煤球取暖。遇上停电,便用烛光映着图纸工作。谁也不会忘记,当初,周围一片灯火辉煌的海洋里,这座办公小楼就像一叶闪着点点渔火的扁舟。然而陆志昌就是驾驭着这一叶扁舟,劈波斩浪,勇往直前。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集团公司成立伊始,陆志昌就在公司里建立了人才开发基金和培训中心,每年用于人才培养方面的经费都在50万元以上。公司还经常组织年轻干部参加海外贸易洽谈会,赴美国、西德、法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学习、考察、洽谈业务或开办境外机构,借此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在工程机械工业里摸爬滚打了三十多年的陆志昌,深深体会到依靠科技发展生产力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性。为此,徐工集团在陆志昌的领导下,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长期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重大项目研制、开发等方面,由公司牵头,实行联合攻关,加快了科技开发和产业化步伐,不断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公司的主要产品有工程起重机械、路面机械、压实机械、铲土运输机械、混凝土机械、高空消防设备、建筑机械、特种专用车辆、工程机械专用底盘、驱动桥、回转支承、液压件、驾驶室、柴油机、齿轮箱、齿轮泵等系列工程机械主机和基础零部件产品,其中70%的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0%的产品达到当代国际先进水平。1997年,公司被国家科委批准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当时这在徐州市仅此一家。
陆志昌是以一个企业家的理念去设计工程机械集团的。他善于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已逐渐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结构网络,把集团所属单位按照产权和经营关系分成四个层次:核心企业、控股企业、参股企业、协作关联企业和单位。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了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成为国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建立了国内营销网络和体系,初步建立了国外营销网络,建立了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核心的公司技术开发体系,建立了人才培训中心和培训体系。由此,实现了由工厂向公司制的跨越,使公司内部层层相连,互相支持,互为保证,既使集团公司最有效地调动和发挥集团生产的优势和威力,又使各个企业保持了生机和活力。同时,陆志昌一方面不断扩大集团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狠抓基础件的潜在的能力,从而使集团公司脚踏专业化和集团化的两只风火轮,在发展的快车道上飞速前进。
       1992年,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来徐州视察到了徐工集团。当他得知1991年徐工集团实现利税3800万元时,对陆志昌说:“你要达到利税超亿元,才能算是真正的集团公司。”
      仅隔一年,1993年6月,朱副总理的指示变成了现实。徐工集团的利税超过了亿元,1993年的销售规模突破20亿元。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170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开发、制造和出口企业。
      在集团公司的大门口耸立着三根巨大的柱子,它们分别代表集团的三个核心企业,即徐州重型机械厂、徐州工程机械厂、徐州装载机厂。三个厂的三大主机:汽车起重机、压路机、装载机是集团的擎天支柱。
      徐工集团从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是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的记录,也是国务院批准的百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之一。1995年 7月28日正式按公司法改制为国有独资有限公司,陆志昌担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1997年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试点企业集团。由于陆志昌对集团公司的杰出贡献,1995年他被评为全国劳模和优秀企业家。
       何光远部长当即表示:你们这次跨国行动,是我国工程机械工业跨世纪的壮举
       徐工集团经过专业化调整和依靠科技进步两个发展阶段之后,陆志昌又确立了以外贸和外经为重点的第三个发展阶段的战略思路。集团公司要以外资和外经带动外贸的发展,以外贸推动外资和外经,与国际接轨,向国际化经营迈进。
      其实,早在陆志昌担任徐州工程机械厂和徐州重型机械厂厂长期间,他就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逐步消化吸收,制造出一流的产品销往国内外。但陆志昌也敏锐地看到了引进技术中存在的弊端,诸如资金、设备等等同样束缚着他们的手脚。跟在别人后面跑,永远都是爬。要超越自我,实现新的突破就必须借水行舟!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与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合作,就是为实现这种超越所迈出的坚实一步。
      1992年阳春三月,为了开发亚太地区,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国际技术发展部长希纳受公司派遣率领一行人专程前往中国考察,寻找合作伙伴。
      徐工集团是希纳在中国考察的最后一站。当陆志昌安排这位部长来到古运河畔的回转支承厂、齿轮厂、桥箱厂、铸造厂、汽车底盘厂、液压件厂……转了一圈后,这位挑剔的部长深深地被这些基础专业生产厂所吸引了。抓基础件、搞集团化、专业化生产,这不正是卡特彼勒公司的当年吗?希纳竟产生了惺惺惜惺惺之感,他感到陆志昌不仅仅是个企业家,而且是一个战略家,陆志昌指挥的这个“集团军”是有战斗力的。希纳最终舍弃柳州工程机械厂、洛阳拖拉机制造厂等而将“绣球”抛向了陆志昌和他的集团公司。
       机遇再次垂青于陆志昌。对卡特彼勒公司,陆志昌是了解的,这个王牌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工程机械行业的盟主,执牛耳已半个世纪。此时,他也很自然地想到了日本、西德、法国、瑞典等国家中的一流跨国公司,他们都是世界工程机械行业中的骄子。尤其是日本的日立公司是世界级大公司,也与集团公司接上了关系。但陆志昌还是把眼光瞄向了美国卡特彼勒公司。他说:我们要干,就要和最强的联合,这对我们的现在和将来都至关重要。
       1993年2月1日,由陆志昌一行5人组成的访美团组,由上海虹桥机场飞抵美国西雅图,在美方的陪同下又横贯美洲大陆来到了芝加哥,其间参观了挖掘机厂和装载机厂。接着在卡特彼勒公司总部所在地——皮奥瑞沃市考察了发动机厂和推土机厂。最后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并决定在中国境内签订意向书。
       中国机械电子工业部部长何光远接到来自美国的确凿信息,当即表示:“你们这次跨国行动,是我国机械工业跨世纪壮举,我们坚决给予支持!”
      1993年2月22日,中国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和美国卡特彼勒公司的合作意向书签字仪式在南京金陵饭店如期进行。陆志昌和美方代表唐尼米先生一同出席。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亲自主持了签字仪式。副省长陈必亭、省机械厅副厅长吴昌瑞,徐州市委书记李仰珍、市长王希龙等领导参加了这次签约仪式。
1993年11月19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西雅图会见美国总统克林顿。时隔20多天,中国徐工集团和美国卡特公司全面合作的协定在北京签字。
       1994年底,徐工集团与卡特公司投资3000万美元的合资生产液压挖掘机的合作项目——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成立运行。这一项目的成功在世界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加速了该公司与其他国际大公司合资项目的进程。
       陆志昌带队访美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一大批国际大公司相继来到公司洽谈合资项目,陆志昌不失时机地先后与美国的络克维尔公司、佩卡公司,德国的利勃海尔公司,就车轿、牵引车、砼机械等合资项目达成了协议。
        与此同时,集团公司的产品销售业已由以前局限于东南亚一些国家发展到北美、南美、西欧、独联体、澳大利亚、日本等50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三大主机的外销总量占全国同行业的60%以上,出口创汇10%以上。
       陆志昌就是这样,带领集团公司走上了国际化经营之路,实现了创全国第一的梦想,展示了勇于向世界一流挑战的魄力。
       历经十载春秋,创业几多坎坷。功夫不负苦心人,徐工终成业界翘楚。也就在1997年,辛苦了十年的陆志昌离开了徐工,2001年离开了徐州人大,绷紧的弦也可以暂时松一下了,可以过清淡而舒心的退休生活了,然而他的心却始终牵挂祖国的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通过那一次短暂的接触,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种敬业奉献、永远进取的精神。
        2005年4月30日下午,在启东市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办公室里,我们匆匆地会见了陆志昌,他爽朗的笑声,颀长的身影,矍铄的目光,显得格外精神,格外亲切,给我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自1993年开始陆志昌就任徐州市不驻会的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97年下半年离开徐工后任驻会的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主管财政金融。虽然离开了徐工这片创业的热土到了相对轻松的人大,但是陆志昌的心仍系着企业的发展。陆志昌他们从基层调研开始,根据徐州市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的现状,把要拟定的地方性法律法规同国家、省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起来,力求法律的严密性、准确性、可行性,以此推动立法进程。同时,加大执法监督,他们把省人大制订的《企业技术进步条例》作为执法重点,通过学习、宣传、贯彻,推动政府和工业企业加大对企业科技方面资金投入,加快工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加快地方工业化进程。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陆志昌也在密切关注徐州的民营机械工程企业。退休后,他给民营企业家当顾问,注重民营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在他的直接管理下,徐州的民营制造企业——天地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达到了一个亿的规模。但是陆志昌指出,江苏的民营工程机械企业还没有达到湖南的民营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展规模,还需作进一步的努力。他继续关注全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建议举办了一年一度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高层论坛”和“徐州市工业经济论坛”。2005年5月被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终身成就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为中共十四、十五大代表的陆志昌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决心紧跟时代的步伐, 把握历史的机遇,在彭城这块当年兵家必争之地,而今中外企业纷纷抢滩的热土上,发挥聪明才智,续写人生乐章。

 

 

 

 

 


人物简介

        陆志昌,男,1938生,启东市汇龙镇人。大学学历,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曾就读于启东香台角初小、汇龙镇实验小学、启东市大江中学、南京机器工业学校、南京工学院机械制造专业函授毕业。在徐州市机械工业系统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技术组长、技术科长、总工程师。1985年任徐州工程机械制造厂厂长,1986年任徐州重型机械厂厂长,1988—1997年任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1993—2001年任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任江苏省工程机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曾获机械工业部、江苏省科技成果奖,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获徐州市、江苏省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曾当选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