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东疆之子

研究包装 服务企业

发表日期:2023-08-09 15:38:00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记江苏省包装标准技术委员会主任黄善祥

        江苏的包装走在全国前列,而走在江苏乃至全国包装行业前面的人中,有一位江苏省包装标准技术委员会主任,前省外贸包装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黄善祥。老黄今年73岁,这位从20世纪70年代进入包装界的老前辈,已为包装事业贡献了半生。笔者和老黄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包协代表大会上。时任省外贸包装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的黄善祥是个大忙人,他不仅是中国包协的首届理事,而且还是江苏省包协的党务副秘书长,并兼任省包装科技情报委主任,兼管江苏国际广告公司及中国出口商品包装研究所江苏分所。
中国包协前任副会长兼秘书长谢荣全曾对老黄说:“你是我看重的人,也是我选中的写作对象,我希望你从整个包装事业的发展着想,为事业,为行业,为企业留下文字材料,丰富包装文化。”是谢秘书长的这番话坚定了老黄研究企业、宣传企业、服务企业的决心和信心。他从1990年创刊《江苏包装网讯》(后改名《包装市场》,再改名为《包装论坛》、《包装通联》)开始,十几年来每月一期,从不间断。对《中国包装报》来说,老黄可算是“老记者”了。据不完全统计,老黄每年在该报发表文章几十篇,其所述内容有的针砭时弊弘扬正气;有的为企业出谋划策,拓展市场空间,合起来已有一百多万字。其中《包装之光——黄善祥论包装》、《新包装论》等著作,为业内人士答疑解惑,交流信息,在业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老黄一直跟企业打交道。我国的包装工业于20世纪70年代末加快了发展步伐,而领跑的又是在外贸出口部门。这是因为包装的问题首先发生在我国外贸出口商品当中。20世纪80年代初,黄善祥就开始在省内外进行企业布点建设,归他定点建立的包装企业多达百家,其中有许多成为目前江苏包装的龙头企业,如常州的“常丰”,兴化的“双蝶”等。老黄和纸制品包装打交道最多,交流也最深。他说他像个医生望闻问切,十几年来跑了几百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每到一地立即深入到生产、管理、决策现场,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治愈了不少“企业病”。如兴化市周庄镇村办企业——江苏双蝶包装集团(后改名),经老黄的指点,产值从原来的不足200万跃升至1亿多。
      黄善祥对包装颇多真知灼见:“知识包装是知识经济的组成部分,就像包装与商品的关系一样。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不断创新,知识无限发展。当前我国知识包装的特点和趋势是:包装企业正向国际高新技术发展,向国际管理水平靠拢,但同时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工业经济的文明在于分工;而知识经济的文明在于融合,融合将成为企业财富的共同来源。”
       据老黄说,他本人的经历也和不少包装企业一样,历经坎坷和磨难。解放前,他家很穷,父母仅靠几亩租田,养活一家七口人,常忍饥挨饿。大哥打短工,二哥早年参加新四军,而他受父母偏爱,从小读书。1946年,他考上东南中学,学习用功,表现进步,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先在苏中江海公学知青队(类似延安抗大)培训,然后被分配到解放区机关工作。他边学边干,勤学苦练,笔耕不辍。由于他给不少领导当过秘书,见多识广,又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很多企业都把他当成“高参”。给笔者印象较深的是,黄善祥颇具“侠肝义胆”,喜欢“救苦救难”。他在1978年任江苏省外贸运输公司副总经理时,给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写过信,反映当时江苏省的出口商品均由上海港出口,由于江苏省外贸商品出口剧增造成上海港严重堵塞,给全省外贸出口任务的完成造成困难。李主席接信后立即批示:“李强、周化民(时任外贸部正副部长)同志阅,可派得力同志赴江苏、上海协助解决此项问题。”此事很快得到解决。最后实现了长江下游南京港、张家港、南通港的对外开放。
       老黄说:“我的书本知识来自于读书、看报,而实践知识则来自于深入企业。厂长、经理和职工都是我的老师,我与他们朝夕相处,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的办公室就像阿庆嫂的‘春来茶馆’,厂长经理们常来常往;而我每次到企业调查研究,又是知识的充电和放电。说充电,是了解市场的变化,学习企业技术创新、现场管理、经营策略等;说放电,则是将我所掌握、了解的有关情况和成功经验向企业介绍,使他们能够作出正确的判断,以适应市场竞争。”
       如果不是笔者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有如此充沛的精力,仍在为包装事业奔波忙碌。这正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人物简介

       黄善祥,1931年5月出生于启东市聚阳镇,1946年就读于东南中学,1947年入党。入伍后,在省级机关任文书、秘书、科长、处长等职。1979年进入包装界,先后任中国包装进出口江苏公司副总经理,1980年任中国包协首届理事;1981年任江苏省包协常务副秘书长;1991年离休。现任江苏省包协科技信息委主任、江苏省标协包装专业委主任,中国凹凸技术推广中心(南京)主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全球瓦楞纸箱工业》杂志编委、专栏作家,《中国包装报》记者、特约撰稿人,专著:《包装论》、《新包装论》、《包装经论》。曾荣获全国优秀包协工作者、江苏省先进包装工作者称号,华东包装大奖,在中国包装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