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东疆之子

苍穹绘新图

发表日期:2023-08-09 15:39:59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沈力平将军

 

        我坐在他的对面,心中默念着几个头衔:研究员、研究所所长、少将,以及现在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但作为一名访客,能够让我直接切入主题的因由,在于我们都是北航的学生,虽然隔着38年的距离。

                                                                                 光荣与梦想——载人航天的艰辛耕耘
        
         我们的采访地点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这项工程的第一步目标就是建成初步配套的实验性载人飞船工程,用我们熟知的“神舟号”飞船,把我国的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沈力平时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设计师,他身边的人都称呼他“沈总”。
        沈总1966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身)航空自动控制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后因科研体制的调整,调入新组建的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长期从事航天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简称环控生保)技术及航天医学工程总体技术方面的研究,曾任研究室主任、飞船环控生保系统主任设计师,1993年至2001年任该所所长兼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飞船环控生保分系统指挥,1999年被任命为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
        载人航天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跨世纪工程。工程划分为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七大系统。沈总参加了航天员系统和飞船系统早期的立项论证;主持了航天员系统、飞船环控生保分系统、乘员支持分系统方案与模样阶段、初样阶段和正样阶段研制;主持建成初具规模的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组建我国第一支航天员队伍并进行了首批航天员的训练;参加了“神舟”号飞船历次飞行试验。
       从技术上讲,卫星加上返回技术,构成了返回式卫星;返回式卫星技术加上满足航天员需求的环控生保技术,加上航天员则构成了载人航天器。因此区别于无人航天器,所谓载人航天,第一要有人,即航天员(包括载荷专家)的参加,第二,要为航天员创造安全可靠的生存环境,保障航天员在飞行全过程中安全、健康、高效地完成任务。
        沈总领导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相关的研究工作,并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沈总并没有讲,他所领导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到底经历了怎样艰苦卓绝的奋斗和鲜为人知的坎坷,也没有讲他本人在科研上的成果和学术上的造诣,更没有讲荣誉、奖励和待遇,惟一能够体味到的是他和他的同事们对于事业的执著、热爱、奉献和追求。他说:“我们的航天医学工程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医工结合的完整体系,包括航天环境医学研究、航天重力生理学研究、航天分子生物学研究、航天工效学研究、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研究、航天实施医学研究、航天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技术研究、航天服技术研究、航天医用电子技术研究、航天食品研究、航天环境模拟试验技术和设备研究、航天模拟训练器技术研究、航天医学工程情报信息研究、通用保障技术研究以及航天医学工程总体研究等。”有过统计,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来自于全国高校70多个专业门类。“这样的任务定位和学科优势,在国内是惟一的。这是几代人几十年呕心沥血努力奋斗的结果,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突破的重要基础之一。”沈总不无自豪地说。
        按计划,“神舟”五号飞船将正式载人升空,中华民族将第一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飞天”梦想。梦圆之时,当可相拥、当可弹冠、当可泼泪、当可举杯,沈总说,我们都在等着那一天。

                                                                      热爱与沉思——宁静致远的人格魅力

         沈总给我的另一个感觉是:宁静致远。
         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人类的逐利性和排他性都是天然属性。也曾听一位学者断言:人类个体奋斗的终极目的在于获得足够的社会认同和社会承认,也即: 出人头地,扬名立身。
名、利,也许很多人在乎,但至少沈总不在乎,他周围的许多人不在乎。
       “矢志航天  团结攻坚  科学求实  创业奉献”,这是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所训。一个人,一批人。一个可观的人的群体,为了国家的也是自己所热爱的事业,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工作耕耘,无怨无悔地求索创业,也许人们‘在茫茫的人海里不知他是哪一个?在翻腾激越的浪花中不知他是哪一朵?’;也许他们时下的工薪远不如一个初出茅庐而谋职公司的年轻人,但他们依然感到充实,依然感到满足,依然感到幸福。因为他们相信,到头来,他们辛勤浇灌的园林,会结出丰硕的果实;他们所做的一切,祖国不会忘记!
沈总说,对于事业,自己更多是一种感情投入。
        沈总记得,实现人类首次登月壮举的美国“阿波罗”号飞船的航天员来访,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谁是第一个向往登上月球的人?是中国古代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叫嫦娥。谁是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是我们美国人!”
        沈总知道,美国人说话的底气在于他们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中国人要在世界上说话铿锵有声,就必须充盈自己的底气。这也是沈总和他的同事们孜孜追索的动力所在。
       “一项工程,尤其是这么大的工程,自始至终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常常是如履薄冰的感觉。有时候为了一个技术问题直弄得寝食不安,加班熬夜是常事,即使睡下也会突然惊醒,醒了就再也睡不着了。真的很难哪,大工程系统,千军万马的事,真要卡在你这部分前进不了,可不是闹着玩的!搞相对独立的课题,课题归档了,顿时有一种轻松的感觉。现在好了,工程一干就是十年,哪去找这种感觉?”说话的时候,沈总的眉心里,始终像是锁着什么。他们都仿佛是时刻走在薄冰上的人,每一步都必须小心、小心,再小心。“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总体性的技术现场,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它或是关联着一个产品、一个系统、一项技术,或是关联着一个操作、一组指令,因此每个人都承担着一份责任,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我们也都很清楚,这么大的工程,这么大的现场,任何一个个人,再大的本事也不能完成整个的事情。但是,任何一个个人,因为他所负责的那部分发生设计上的疏漏、技术上的缺陷或是操作上的失误,都有可能影响整体的质量,有可能贻误整个工程的进度,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 想象一下,仅‘神舟号’飞船就有十多个系统、几百台件设备,数万个电子元器件呢!”
        沈总说他很满足,不觉得寂寞。他说工作很繁重,但有苦有乐。对于为什么选择航天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沈总说:“总归有一些人要这么干。”显得多么坦荡和磊落!
        沈总说他兴趣广泛,喜欢看书,从学生时代起就文学、哲学、社会学都热衷涉猎,从他的谈话中听得出来,他是一个涵养、学养和修养同样丰富的人。
        “我常对年轻同志讲,人生的道路就像数学上的曲线一样,每一次转折都是二阶导数等于零的地方,这就是拐点,但只要善于把握,保持拐点后的二阶导数大于零,我们的人生轨迹就会永远向上,向着更新的目标发展。”
 
                                                                                  前瞻与回眸——沧桑百年的历史眺望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副总设计师,沈总肩上的担子很重,一方面,从“863”到“921”,国家在载人航天领域已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志在必得;一方面,“神舟号”由于传媒的广泛宣传,工程的任何动向都为举国民众所关切,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试验的范畴,增加了民族期盼、国家荣誉等更多丰富的内涵。
      “我国发展载人航天计划分三步走:第一步,从载人飞船起步,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研究,形成初步的载人航天技术体系;第二步,突破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技术,建立空间实验室,形成一定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能力,并为空间站建设积累经验;第三步,建造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后续的任务更重更艰巨,任重而道远啊!”
         沈总表情凝重,作为航天人,期望太重,负荷太重,责任太重。
         采访接近尾声,我提了最后一个问题:“沈总,今年是航空百年,也是人类‘飞天’梦想成为科学实践的百年纪念。航空航天本一家,早期曾经统称航空,后来钱学森先生提出了航天的称谓。总之,人类离开地面进入太空和宇宙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作为一名中国的航天人,在投身其间近40年后,您最深切的感触是什么?最挂心的瞻望是什么?”
        沈总略为沉思,铿锵作答:“地球在宇宙中是一个很小的星球,人类是地球生命的一种高级形态,也是地球的骄傲。正是这样,人类是不甘寂寞的,人类永远不会满足于自身被局限的认知水平,更不会甘心于将自己的活动空间匡定在一个十分有限的区域。人类总是要不断地深化自身对于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的认知,总是不断地试图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于是,航天就成为一种必然,包括将来的深空探测、星际飞行,都是人类深化认知、拓展生存空间的一种奋斗。”
       “中国已经在航天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但与航天技术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必须迎头赶上,在这场和平开发利用空间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我真诚地希望,继我们这些六十年代的人之后,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能够接力而上,撑起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永远保持中国航天旺盛的发展势头。”

 


人物简介

       沈力平,1943年10月出生于上海,祖籍启东。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研究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国家863计划航天高科技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载人航天技术研究,是我国载人航天器环境控制/生命保障工程和航天医学工程领域的知名专家。曾参加“曙光”飞船环控生保系统研制和我国第一架失重飞机的研制及其飞行试验;主持JB1A卫星压控系统研制,参加多次卫星研发任务;参加航天员系统和飞船系统早期的立项论证;主持航天员系统、飞船环控生保分系统、乘员支持分系统方案与模样、初样、正样产品研制及神舟一号、二号飞行试验;主持航天员选拔,组建我国首支航天员队伍;主持建成具有我国特点的航天员选拔训练中心;作为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参加主持了神舟三号、四号无人飞船任务的研制和飞行试验,取得了无人飞船飞行试验的圆满成功;参加主持了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试验并重点负责航天员安全性工作,取得了首次载人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