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著名水产养殖专家、研究员许步劭
《红楼梦》第38回中,林黛玉的《咏蟹》诗中“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两句,从视觉、嗅觉形象地描写了螃蟹的外形和口感,令人颊齿生香,欲先尝为快。但是那时螃蟹是野生的,数量不多,要想办个螃蟹宴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今,螃蟹已成为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其中的渊源还得从许步劭说起:
源于水乡
许步劭,1933年1月29日寅时出生于启东市新港镇东北二里左右,大部分时间在黄海边吕四的娘舅家度过。因为傍海,他每天放学后就与小朋友们一起到海边摸鱼捉蟹;鱼蟹寄托着他的理想与追求,他从小就立下了潜心探索水生世界奥秘的志向。
1949年,许步劭从上海崇明弘道中学毕业考入国立崇明水产学校航海捕捞专业,后又攻读水产养殖专业,1957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分配到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工作。5年后,他首次完成了“水库‘赶、拦、刺、张’联合渔法”的科研课题项目,因之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同时,还在鲢鱼、鳙鱼人工繁殖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该研究成果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重大成果奖。
源于意外
1969年,浙江桐乡县的几位渔民和干部,从上海崇明岛捞回150多公斤蟹苗,在嘉善、平湖放养了1年,使这些地方的河蟹捕获量大幅度提高。这一消息在省水产局引起了震动,更使水产养殖工作者许步劭喜出望外——从中得到启发和看到了河蟹人工放养的希望和曙光。
河蟹是一种洄游类水生动物,学名中华绒螯蟹。它们的寿命一般只有两年。每当金菊盛开时,生长在江河湖泊里的性成熟的河蟹便成群结队地循江流漂游到大海里去越冬,寻找配偶,繁殖后代;至次年初夏,栖息海中的蟹苗,又浩浩荡荡地寻祖返回江河湖泊。50年代初,我国农村掀起兴修水利热潮,沿江沿海地区营建了一大批湖堰、江闸、拦河大坝,拦阻了河蟹的洄游通道,使原来长江三角洲的主要河蟹产区产量大幅度下降。这种状况引起了广大水产科研人员的关注与忧虑,但一时又找不到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听到农民捕获蟹苗放养促产成功的消息,许步劭为之精神大振。浙江省水产局对此更是非常重视,迅速酝酿考虑筹建捕捞蟹苗指挥部。
捕捞蟹苗,人工放养繁殖,不失为一项得体的措施,但上哪里去捕?捕多少为宜?能捕获多少?无人知晓。1970年4月,许步劭和淡水水产研究所的两位同事开始了可贵的尝试。在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下,他们三人深入到海岛、河口、江岸、滩涂的渔村,开始对我国的蟹苗自然资源开展首次调查。他们从绍兴、慈溪、镇海、象山,一直走到温州、乐清湾、瓯江口等地,每到一处都出示蟹苗图谱,让渔民、老农们识别。经过深入调查,最后在飞云江畔的瑞安莘民闸发现了大批蟹苗资源。许步劭欣喜若狂,不顾连日的劳累,立即向浙江省蟹苗指挥部发去了急电报讯。稍后,在浙江省沿海地区涌起了一股捕捞蟹苗的热浪,第一年浙江省全省捕获量达3500余公斤。
然而,天然蟹苗的放养成活率相当低,而且自然繁殖的蟹苗不能保证持续供应。特别是进入80年代后,部分水域受到工业污染和农药残毒影响,以及掠夺性的狂捕滥捞,致使自然蟹苗资源迅速衰竭,难以为继。比如,我国蟹苗重要产地的长江口1981年产量曾达6万公斤左右,而以后几年却基本上无蟹苗可捞了。蟹苗产量丰歉与否,直接影响来年的成蟹产量。如果不能采用积极的技术措施,使蟹苗产量相对稳定,而容忍蟹苗资源的继续萎缩,那么,过不了几年我国市场上就会再也见不到鲜活肥壮的美味河蟹。严峻的现实迫使许步劭作出这样的选择——搞河蟹的人工繁殖研究。
天道酬勤
人工繁殖蟹苗,即便是在世界水产大国也很少有人专门涉足研究,至于对河蟹为什么要到大海里去生儿育女,更成了一个千古难解的谜。许步劭经过长达数年时间的实地勘察和仔细观察,发现沿海一带岸滩上到处都有河蟹产卵的场所,这无疑表明河蟹的繁殖条件与繁殖机理并不太复杂。这一意外的重要发现,极大地增添了许步劭对河蟹人工繁殖试验最终将取得成功的信心,再加之组织上又为他配备了谙熟生物工程的何林岗同志做科研助手,使许步劭如虎添翼。
1970年深秋,许步劭和科研小组的同志一起携带仪器来到浙江省奉化县海带育苗厂进行河蟹人工繁殖的试验。在实验研究中,他们首次观察到了河蟹发情交配的过程和河蟹在海水刺激下可以促产的奥秘,从而澄清和纠正了人们以往认为河蟹是软壳交配的错误认识,并基本摸清了河蟹发情交配的规律。1971年5月5日,许步劭在科研伙伴的协作努力下,终于在水生动物培养瓶里破天荒地培育出一只鼓着双眼的活龙活现的蟹苗,开创了人类社会千古未有的奇迹——河蟹人工繁殖育苗技术关被胜利攻破,揭开了中华绒螯蟹人工培育研究的序幕。这一年,他们继续进行河蟹幼体培育试验,一个月后,又从2000多万个蚤状幼体中,使22只蟹苗破膜而出。虽然,成功率仅为百万分之一,许步劭和同事们还是兴奋异常,他们说,有了1只,就可以有10只、100只,就能发展为1万只、1亿只。1971年9月,许步劭带领数名助手,离别湖州,来到地处钱塘江口、杭州湾畔的平湖全塘。在离海200米的新围垦海涂荒滩上安营扎寨。他们只花了200多元钱,搭起一个简易草棚和垒起一座泥灶,建成一个占地3亩的试验基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夜以继日地克服种种难以想象地困难,进行了艰辛异常的研究探索。其间,他们承受了一次又一次试验失败的痛苦,还曾遇到了十年八载不曾发生的10级以上的热带风暴的袭击,经受了海堤被冲毁的沉重灾难;还领受了对这项试验一时不那么理解的一部分群众的非难与讥讽。但是,他们并没有彷徨退却,而是更坚定地探索着、奋斗着。
只有深入蟹的世界,才能掌握蟹的繁衍规律,成为执掌河蟹繁殖命运的蟹神。许步劭他们研究得知,蟹苗幼体——蚤状幼体极易患病,是一种叫聚缩虫的原生动物促成的。经过上百次的防治试验,终于在十几种药中筛选出了几种有效用的药。可是治了虫,却影响蟹苗的繁殖;要保全蟹苗,又治不了虫害。如何做到两全其美,便成了许步劭深入研究并亟待解决的课题。他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聚缩虫吃的是单细胞藻类,而单细胞藻类也是第一期蚤状幼体的饵料。单细胞藻类繁殖迅速,喂肥的聚缩虫疯狂地附着在蟹苗幼体上繁殖生长致使蟹苗得病。能否改变蟹苗幼体的饵料构成呢?试验结果表明,第一期蚤状幼体能吞吃丰年虫,投放丰年虫活体不仅能减少对水质的污染,还能控制单细胞藻类繁殖。然而,培育一只蟹苗要吃500只丰年虫幼体,那么几亿个幼体就意味着需要天文级数的饵料。培养方法国内尚无先例,几度攻关未曾解决。1973年,许步劭赴日本考察,看到了日方用流水方法进行培育,回国一试效果显著,但数量很少。他结合过去搞流水孵化池进行家鱼人工繁殖的经验,制成了丰年虫流水孵化缸,并先后对水质、底质、孵化等问题进行调研、改进。1977年,河蟹人工繁殖技术通过了小试鉴定,1980年通过中试鉴定,1981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到1983年,培育出了12000万只蟹苗,为我国河蟹人工繁殖积累了一整套系统技术,填补了淡水养殖史上的一项空白。1986年,许步劭被国家科委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荣誉称号。
此后,许步劭在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浙江平湖建成了我国第一家人工繁殖蟹苗场,每亩水塘能产180多万只蟹苗,满足省内外20多个单位的放养需要,并使原本不出产河蟹的陕、川、冀人民也能持螯赏菊了。
悠悠尾声
1985年,许步劭为了潜心于水产养殖科研事业,恳请辞去了湖州市副市长的领导职务,改任市政协副主席。作为国家农业部的科技委员会委员,他承担了农业部和水电部下达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河蟹外荡围栏精养”和“水库围栏养蟹”。三十多年来,“蟹神”许步劭撰写了许多有关鱼蟹的著作:《青草鱼饲养的研究》、《河蟹养殖》、《天然海水河蟹与养殖》和《浙江省蟹鳗苗资源和利用》、《水库捕捞技术》等;担任全国水产学会理事和浙江省水产学会副理事长、湖州市生物学会名誉理事长等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
1985年4月,在北京出席第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许步劭以人大代表和全国河蟹人工繁殖协作组顾问的名义,在《经济参考》报上呼吁,要让更多的人吃上螃蟹。针对当时市场上河蟹稀少、价格昂贵的现状,作为一名水产养殖专家,他忧心如焚。他建议有关部门,在要求各地抓好鱼蟹生产的同时,抓好河蟹蟹苗的人工繁殖培育技术的推广工作。河蟹蟹苗繁殖成为当时水产增值品种中经济效益最好的一种。通过许步劭等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广大养殖户的辛勤劳作,现在河蟹已成为寻常百姓家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佳肴。持螯、赏菊、饮酒、赋诗这一人生的雅事已变成了现实。许步劭还在引进美国龟和南美白对虾等外来水产品的养殖上作技术指导。浙江萧山市的一个养殖户在许步劭的指导下,养殖了3000亩白对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外多年、成就卓著的许步劭也难忘故乡人民,1994、1995年两次来江苏沿海地区进行调查,就家乡吕四港镇、茅家港镇两镇的蟹苗养殖作了技术指导。
在电话访谈中,当问及许步劭研究员对家乡有什么期望时,他认为,家乡的海岸线很长,可以利用这一区域优势发展鱼、虾、河蟹等水产品的养殖业,加工出口;同时也可以人工养殖海蜇苗、海带、贝类等系列水产品,积极推向国际市场;也可以利用启东靠海产盐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研制生产化工产品,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年逾古稀的许步劭研究员也希望下一次能乘上火车返回家乡,回来看看家乡的故土风情,看看东疆小城旧貌换新颜,看看家乡勤劳而善良的乡亲,更希望一桥飞架南北,连接启东和崇明--许步劭研究员的出生地和读书地,使天堑变通途,往来无不便。
今年已72岁的许步劭经常往返于湖州和上海两地。他有三个女儿,其中只有小女儿在上海工作,其他的两个一个在美国盐湖城工作,一个则在新西兰工作,且三个女儿均是美国硕士毕业,真是巾帼不让须眉。这也是许步劭的骄傲。
人物简介
许步劭,男,1933年1月生,江苏启东人,1957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学院淡水生物养殖专业。同年分配到浙江省淡水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组长 、研究室主任等职。1983年调任浙江省湖州市副市长,1985年调任市政协副主席,兼任市科委主任、市科协主席和湖州市特种水产研究所技术顾问。中国水产学会第三届理事,浙江省水产学会第二、三、四、五届副理事长。曾当选为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获浙江省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1986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88年被国家农业部聘请为第二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
60年代,许步劭主要从事水库捕鱼新渔具渔法的试验研究与推广应用,解决了长期存在的大中型水库、湖泊养鱼起水捕捞难题,取得重大突破。他主持的“水库中上层鱼类‘赶、拦、刺、张’联合渔法”研究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70年代初,许步劭在对沿海蟹苗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开展“河蟹人工繁殖技术”课题研究,首次突破河蟹人工繁殖育苗关,1980年完成亲蟹选育、运输、饲养、越冬、交配、促产、孵化、幼体培育等系统配套技术。中试鉴定认为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1年国家发明成果二等奖。
主要论著和合著有《河蟹养殖》、《河蟹养殖技术》丛书、《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史》;先后撰写发表《家鱼人工繁殖》、《水库捕捞赶拦刺张联合渔法》、《浙江省蟹苗资源调查》等报告、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