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沈锡中教授
百闻不如一见。走近沈锡中教授,你一定会被他儒雅的仪表、渊博的学识和幽默的谈吐所折服。沈教授每天都有接诊不完的患者,可他总是很谦逊、很耐心、很细致地为每一位患者诊治,用温馨的微笑抚平患者伤痛的心。沈教授对我们说:“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倡导的‘大医精诚’精神,‘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应当常怀恻隐之心,为病人着想,给病家分忧。”沈教授的一席话,真如醍醐灌顶,令人十分钦佩。
一
1963年1月,沈锡中生于启东的一个贫困家庭。虽然家境不好,但因父母的含辛茹苦和精打细算,一家人的生活还过得可以。天资聪颖的沈锡中,从小养成刻苦自励、勇毅过人的个性。1979年,年仅16岁的沈锡中考取南通医学院盐城地区专科班,尽管与他梦寐以求的北大、复旦等名校相距甚远,但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知这样的学习机会也来之不易。因此,他十分珍惜难得的学习生活,孜孜不倦,埋头苦读,成绩突出。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启东县王鲍中心卫生院工作。当时医院的条件十分艰苦,连最起码的电力供应都不能保障,但他刻苦好学,很快适应了艰苦的环境,无论是内外科,只要有抢救病人,就能看到沈锡中的身影。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患者的好评,受到了领导的夸奖。
沈锡中深知,自己学识浅薄,很难适应高科技社会的需要,必须刻苦学习,不断“充电”,于是他边努力工作,边发奋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沈锡中第一次参加硕士研究生考试,以初试第一的成绩,迎来了他盼望已久的复试通知书。但遗憾的是,因为在基层医院缺乏系统的训练,复试未能通过。初战失利,更激发了他知难而上的勇气。1986年,他终于以优异的成绩顺利进入安徽医科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在那里,他遇到了对他以后人生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的导师张咏南教授,一个学识渊博、要求严格、为人光明磊落的知识分子。1989年,沈锡中获得医学硕士学位,被分配到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工作。1992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是我国消化科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江绍基教授。在导师的指点和熏陶下,沈锡中茁壮成长。1995年博士生毕业后,被中山医院录用。1999年,沈锡中被公派赴香港大学进修医学。在香港半年多时间里,他系统地学习了香港同仁的先进实验技术,对消化道疾病的医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首这段历史,沈锡中感慨地说:“我们这一代人,出生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成长时遇到十年‘文革’,艰苦的环境能促人奋进,安逸享受反而就没有了动力。”沈锡中又自豪地说,他的成功得益于启东人勤劳、聪明的秉性。记得刚到中山医院时,面对着一个个活生生的病例,常常不知该如何处理,毕竟书本知识和临床实践之间存在相当的距离。他就住进医院,几乎天天泡在病房里,向高年资的医生学,向有经验的护士学,甚至向病人学,除了学习临床技能,也点点滴滴学会了如何和病人真心相处,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医生。
回顾走过的历程,沈锡中深情地说:“在成长过程中,我遇到了几位好老师,攻读硕士学位时的导师——安徽医科大学张咏南教授;在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工作时常鼓励他努力奋斗的引路人——郑家驹、龚正亮博士;攻读博士学位时的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江绍基院长;进入中山医院后在各方面培养他的前辈——朱无难、刘厚钰、王志耀等教授。他们都是德高望重的医学权威,在医学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他们不但传授医学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让我知道了作为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学术氛围浓厚,业务竞争激烈,只能上,不能下;只能进,不能退。上有师兄,下有师弟,还有同事,他们做出成绩了,如果你不进步,那就会被淘汰。” 20多年来,他一直埋头苦干在医疗工作的第一线。1990年8月被评为主治医师,1996年10月晋升副教授,2001年晋升主任医师,2002年被聘为复旦大学教授,同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二
沈锡中教授十分清楚医师意味着什么,病人的痛苦与快乐、生与死都与自己的工作休戚相关,所以,沈锡中行医十分严谨,把“大医精诚”作为座右铭,对病人全心全意,对技术精益求精,自觉维护医师这一应有形象。我国风云一号卫星的总设计师孟执中先生因消化道反复大出血曾先后5次在沪上多家医院住院治疗,六次胃镜检查均认为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后又因消化道大出血住进中山医院。沈锡中医师在胃镜检查时认为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不能解释其出血的原因,他凭着精湛的技术和认真仔细的检查,发现十二指肠水平部有一2×3cm的腺瘤出血,手术后一举解决了困扰孟老多年的顽疾。浙江嘉兴的一位农民突发高热、黏液脓血便、腹腔感染、休克,来中山医院时已经奄奄一息。沈锡中医师马上组织了强有力的抢救班子,先稳定病情,随后明确诊断为爆发性结肠炎,苦战一个多星期,将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许多富有说服力的事例让中山医院的医务人员都知道,诊断不明的胃肠道疑难危重病人送消化科,找沈锡中准没有错。他先后治疗了难于计数的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无论工作怎样忙,接待远道而来的病人有多不便,沈锡中总是恪尽职守,精心施治,让一个又一个病人化险为夷、满意而归。
除完成本科室繁重的医疗工作外,沈锡中医师还积极参与医院相关的各项重大医疗活动。肝移植是中山医院最近开展的重大医疗项目,沈锡中医师积极参与受体选择、术前准备、术后监护及讨论,发挥了他作为一名内科主任医师应起的作用。
沈锡中医师在临床医学上建树颇丰。20多年来,他主持中山医院消化病房医疗工作,具体负责消化病房25张床位和肝炎病房20余张床位患者诊治工作。积极参与重危病人抢救,组织疑难病例讨论,组织实施大型抢救。参与高级专家会诊中心工作。同时负责中山医院分部内科及消化科的医疗工作,参与青浦分院的部分医疗工作。年诊治住院病人近千名,抢救重危病人50余人次,组织疑难病例分析讨论50余人次,处理门诊病人4000余例,院外会诊(包括远程会诊)50次左右,做胃镜1000例左右,参与部分内镜、结肠镜治疗。承担了急症胃镜、内科咨询、院内外会诊等工作。熟练掌握内科多发病常见病的诊治, 以及内科常见危重急症的抢救和疑难病诊治。
沈锡中教授是个德艺双馨的医学专家,为人诚信谦和,处处为病人着想,对待病人就像对自己的亲人。病人也十分尊敬他,有的经他医治康复出院的病人,仍和他保持联系,有的节假日还要上门看望他。沈锡中与病人良好的医患关系着实令人羡慕。这源于沈锡中的医术之高超,医德之高尚。
三
沈锡中医师在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能及时追踪国际医学研究动态,具有比较活跃和开阔的科研思路,熟悉本领域国内外科研方面的最新进展。他在医学领域精进不已,成果颇丰,先后主持申请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863计划等在内的多项课题,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共7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0篇在SCI杂志发表(第一作者4篇)。他还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内科学大型参考书《实用内科学》的编委兼秘书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内科学》教材编写组的秘书,参与编写多部专著。他曾于1996年在日本横滨召开的第十届亚太胃肠病会议上获优秀青年研究者奖,1998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获优秀青年医师奖。
199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二完成人)。2002年3月,沈锡中作为主要组织者之一,成功地举办了上海国际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研讨会。
在从事临床与科研工作的同时,沈锡中教授还注重医学人才的培养,从带教临床实习生到走进大教室给本科生、研究生上理论课,从事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的教学及组织实施工作。他常想:在他的医学之旅中,良师的不倦教诲犹如一盏盏明灯,一滴滴甘霖,照亮了他的心灵,滋润了他的心田。而今这份责任也落在了他自己的身上,目前指导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3名。他清晰的科研思路、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基础知识,给研究生以良好的启迪。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驱使沈教授把精力投入到“治病救人”的神圣事业上,“大医精诚”是他为发展祖国的医学事业而呕心沥血的真实写照。他常说:“医生应该时刻为患者着想,尽治病救人的义务和责任。”他以顽强拼搏、不断求索的精神,游弋在医学的海洋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功的沈锡中教授依然是虚怀若谷,他深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的道理,疗救患者生命、发展祖国医学事业是自己的神圣职责。
人物简介
沈锡中,男,1963年1月生。1982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1989年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博士学位。1999年2月-1999年8月在香港大学医学院进修。1990年8月被聘为主治医师,1996年10月晋升副教授,2001年晋升主任医师,2002年被聘为复旦大学教授。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上海消化学会委员,上海消化学会青年学组副组长。
获奖情况:1996年在日本横滨召开的第十届亚太胃肠病会议上获优秀青年研究者奖,1998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第十一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获优秀青年医师奖;1999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第二完成人)。
科研成果: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国家高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上海市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共7项。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0篇在SCI杂志发表(第一作者4篇)。参与编写多部专著,是国内最具影响的内科学大型参考书《实用内科学》的编委兼秘书和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内科学》教材编写组的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