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教授金义兴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长江那份奔腾态势已被拦腰截断,1997年11月8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大坝最后合龙。这一天,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介绍了一位为三峡工程生态论证和库区珍稀植物保护作出重大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他就是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植物分类与植物生态研究室主任金义兴教授。
一
1937年,金义兴出生在启东惠和乡南清河村一个普通的农家。迫于生计,全家曾迁至向阳村。后又为了种田方便迁至新阳村。家中耕种了十几亩荡田。这种新围垦的盐碱地极难耕种,即使种下,也往往广种薄收,又怎能填饱他们兄弟三人的肚子?童年的金义兴饱受战乱与饥寒之苦。
为什么荡田里只能种植几种收成很少的庄稼,而一些野草却长得很茂盛?父母的经验并不能解答他的“为什么”。就从这时候起,金义兴幼小的心灵里萌生了一个梦想:“我要读书,我要把荡田变成良田!”
1947年,家乡成了游击区,11岁的金义兴终于背上书包上了小学。祖辈都是文盲的金家认准了一条道理,没有文化是很难有出息的,便咬着牙把三个孩子都送进了学校。然而,供养三个孩子读书却是个大问题。家里便开了个铁匠铺,兄弟三人都当了小工。拉风箱、添煤炭、做下手,各有分工。上学前、放学后便是他们的“上班”时间,或去辅助打铁,或下田干农活。
生活的艰辛,更使金家兄弟深知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他们在校都能发奋读书,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小学毕业后,金义兴考入了大江初级中学,每周总是背着粮袋走到学校,好不容易读完了三年初中,接着又和哥哥先后考入苏州市中学读高中,在学习上都出类拔萃。哥哥很体谅父母培养他们的艰难,考大学时选择了不要学费的师范专业,考入了东北师大;而金义兴则毅然选择了植物专业,考入了南京大学生物系植物生态学专业,要去圆他那个童年之梦。
1962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了5年的金义兴大学毕业了。童年的“为什么”已不再是个问题,他也真想回到家乡,回到那片荡田,去干一番事业。然而,百废待兴的国家还有许多更重要的事等待着他去做,他去了武汉。这一去,便把他一生的事业留在了武汉,也使他和长江三峡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
也许,没有三峡工程,金义兴和他的课题组还在年复一年地从事着野外科学考察,他们工作的价值也可能不被众人所知。但是,历史把机遇带给了三峡,三峡则把机遇带给了金义兴他们。
修建三峡工程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要实施这项工程除了具备相当国力,还要充分考虑到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早在1981年,作为学科带头人的金义兴,承担了“长江三峡库区植被资源与环境考察”项目。考察中发现,以库区为中心的川东鄂西地区荟萃了190科1012属3014种高等植物。由于秦岭和大巴山的庇护,这里还保存了大量的第三纪孑遗物种,总种数的54%为中国特有种,其中37种为库区特有植物,47种为国家保护的珍稀物种。库区另有5000余株古大树种需要保护。三峡地区是长江中游上古巴、楚文化的发源地,悠久的人类开发史使此地物产丰富、古迹众多。三峡工程将使库区245平方公里耕地和127个居民点被淹,百万移民就地后靠,将对库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施加巨大的压力。而生物多样性资源是惟一能够挽救而且必须挽救的可再生资源,是稳定库区环境、支撑库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课题组多年的科学考察为三峡工程开发方案的规划、设计、论证提供了一批宝贵的背景参数。
80年代以来,金义兴教授带领课题组先后参加了国家“六五”和“七五”攻关项目“三峡工程对库区珍稀植物的影响评价及其对策”、“七五”后期攻关项目“长江三峡工程对库区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对策”和“八五”攻关项目“长江三峡库区自然保护区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入“九五”以后,又承担了国务院三峡建委和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下达的库区濒危植物引种、栽培及回归大自然方面的多项研究项目。
三峡库区受175米蓄水线影响的物种有120科358属555种,需抢救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47种。一期水位所涉的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两种植物如不及时抢救,将有灭顶之灾。经过大量的调查论证,金义兴和他的课题组率先提出了以建立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点为主要内容的就地保护和以三大植物园为主要依托的迁地保护方案,被长江水利委员会水保局、国务院三峡建委和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采纳,并逐步得到实施。
目前,投资425万元的大老岭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建设项目和420万元的兴山常绿阔叶林自然保护区项目已完成。万县2平方公里的自然保护区内,荷叶铁线蕨长势良好,秭归野生川明参生机勃勃;三峡植物园内,扦插珙桐已长出片片新叶;6000多棵疏花水柏枝正从原生地迁到宜昌市三峡植物园和秭归泗溪新家;湖北库区42种古大树种完成了修围筑坎、挂牌、防病处理……库区需抢救的80%的物种已得到了初步保护。同时,在长期考察实践的基础上,金义兴教授孜孜不倦,立志著书,撰写植物生态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报告和论文60余篇,以其独特的智慧和见解为后来人开启学习研究的道路。他所著的《长江三峡生态环境与植被》作为植物生态学专业的第一本参考书,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体现了金义兴重研究重实践的学者风范。
三
抢救保护库区珍稀濒危植物,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时间、要科技、要投入,更需要科技人员不畏艰险的勇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17年来,金义兴和他的课题组在20余个县市5.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长年野外考察。他们背着水壶、带着干粮,风餐露宿,宵衣旰食。课题组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库区的深山老林、荒沟野地、悬崖峭壁,到处留下了他们攀登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冬日的一个雨天,考察组从巴东到三峡库区调查。因山路泥泞,吉普车失控,滑下路基,眼看就要坠入长江,幸亏一块突起的岩石卡住了下滑的车子。吓出一身冷汗的考察队员爬出汽车后自我解嘲道:“长江保佑,我们现在还不能死。”当时也在车中的金义兴回忆及此,至今仍心有余悸。
在从万县到宜昌的考察途中,由于路窄,能见度低,汽车撞上了里程碑,金义兴三根肋骨骨折,车上的其他队员也不同程度受了伤。山区医疗条件差,找到一个诊所作了简单包扎后,他们带着伤痛,坚持工作,完成了预定的任务。
长年的野外考察,使金义兴患了严重的胃病,几次因胃出血住院治疗;伤痕累累的身体每到阴雨天就疼痛难忍,但年事已高的他至今仍和他的伙伴们奔波于库区的崇山峻岭。对生活条件之艰和工作环境之险,金义兴付之一笑,他说:“几代中国人的三峡梦能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实现,是我们的光荣;能为保护三峡珍稀植物作贡献,是我一生的幸福。”
先后担任10个基础研究课题组长、培养了3名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研究生的金义兴是个大忙人,三峡植物保护是项抢时间、争速度的工程,他也难于回家乡探亲。1997年11月,他乘去南京开会的间隙,回家探望了90高龄的老母亲,但等不及第二天为母亲作寿,又匆匆赶回了三峡。他说:“要做的事真是太多了,在植物保护的同时,研究所还要在库区及周边的兴山、秭归、五峰等山区开展科技扶贫,进行复合农林优化模式和技术示范推广,开发当地板栗、猕猴桃,大果李等果树和五倍子、杜仲、厚朴等中药材资源,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开发方案和先进技术。
四
长年在外工作的金义兴教授,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位从荡田里走出的学者深情地说:“这几年家乡的发展很快,每次回乡,都有一种日新月异的感受。沿江沿海的围垦搞得很好,荡田变成了良田,或建成了养殖基地,我童年的梦想在家乡人民的手里成了现实,使我倍感欣慰。”
金教授感慨家乡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小洋房、别墅的造型别具一格,宽阔笔直的马路纵横,水泥路面的乡村公路通到了村民的家门口,交通十分方便。这为启东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感慨之余,他对家乡水环境的问题表示关注,例如由于水花生泛滥而造成水质严重变坏,垃圾的不统一处理而造成河流的污染。
他指出,家乡的泯沟密布,河流水渠纵横交错。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实现农村的农田水网化,改变各自独立的现状,把各条河流疏通起来,做到在干旱期间也能很好地灌溉,确保庄稼的丰收。同时也可以做到农田林网化,这样直观上的好处是可以防风、防空气污染,保持水土,同时也可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对于家乡的农作物种植方面,金教授说,家乡的土质条件适合很多植物的种植,而不仅仅只是种植棉花、大豆、油菜等经济作物,应丰富农产品的种类,提高市场的竞争力,为农产品的销售拓宽渠道。他也认为家乡是完全可以采用机械化的耕作方式,从而改变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进而加快家乡城镇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特别要关注农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问题,解决好农业与工业的关系。
今年68岁的金义兴本可以退休安度晚年了,但他退而不休,许多课题的研究尚在进行中,三峡需要他。而今,他和他的助手们又跋涉于三峡山水间,开拓着科研新天地。
人物简介
金义兴,男,1937年4月25日出生,启东人。研究员。1962年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长期在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植物分类与植物生态研究室主任,湖北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及湖北省自然资源研究会理事,中国科学院三峡项目专家小组成员。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主要业绩:从事植物生态学的研究,重点是华中地区植被和植物资源。主持或参加“长江三峡库区植被与生态环境考察”、“长江三峡库区自然保护区指标体系研究”、“长江三峡工程对库区珍稀植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等多个课题的研究。“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子课题“三峡工程对库区珍稀植物的影响及对策研究”负责人)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万县地区珍稀名木古树资源调查与研究”(合作)获1988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神农架植物资源考察及《神农架植物》(参加),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发表专集一本、专著一本(合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60余篇(包括合作)。正在合作编著《宜昌市大老岭自然保护区植物研究》和《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图片专集》二本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