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的中国女子,17年前独自漂洋过海,踏上大不列颠的土地,勤奋学习,刻苦钻研,顽强拼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获得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曾担任英国全民卫生调查领导工作,现为美国高级临床流行病学家。她,就是本文主人公,从江苏启东走出去的董卫博士。
一
董卫,1963年出生。父亲董国超曾担任启东电大负责人,数学兼文科高级讲师。母亲施素芳原是启东某医院化验室负责人。在父母的熏陶及老师的教育下,既聪明又勤奋的董卫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
1980年,董卫由启东中学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卫生专业(5年制)深造。在校期间,她继续保持中学时代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学风。由于成绩突出、表现优秀,董卫在毕业前即考取本校职业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成为曾任世界卫生组织职业卫生合作中心主任、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顾学箕的关门弟子。顾教授觉得董卫成熟、泼辣和富有创新精神,是个可塑之材,因而对她十分器重。在顾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董卫在医学科研之路上一步步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
1987年,董卫通过严格的考试和遴选,幸运地成为一名公派出国的留学生。经广州中山大学短期英语培训后,1988年,董卫远渡重洋来到英国,进入世界有名的伦敦大学热带流行病学学院攻读职业卫生专业。在新的学习环境里,董卫克服了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如饥似渴地学习着、钻研着。她在学好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了其他医学卫生方面的知识,为自己以后开展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花了3年时间,对建筑行业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进行深入的研究,收集了英国1万多名建筑工人的死亡资料,分析了他们因患肺癌、胃癌、间皮瘤等疾病和外伤死亡等的情况,提出了加强建筑行业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的建议。英国政府和企业有关部门对董卫的研究非常重视,不但为她提供了研究所需要的各种资料,解决了科研经费,还多次召开座谈会,邀请她去讲座。董卫在自己广泛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科研论文《癌症与外伤和建筑行业的关系》,并以此作为博士生学习毕业论文交给自己的指导老师,参加答辩,得到了指导老师和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另外,董卫撰写的《英国建筑行业的死亡率》一文和《英国建筑行业工人死亡情况研究》论文,发表于美国《国际流行病学》等杂志,引起同行们的广泛关注。
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1993年,董卫终于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职业卫生专业博士学位。从此,她更加投入地全身心扑在医学科研和工作上。
二
1994年起,董卫受英国英格兰卫生部和苏格兰卫生部的委托,以伦敦大学医学院讲师身份,和另一同事分别被指定为苏格兰和英格兰项目负责人(同时各兼另一组的副负责人),组织领导了英国全民卫生抽样调查。董卫带领她所在部门的科研人员,从起草调查计划、聘用和培训工作人员(包括具有工作经验的硕士、博士等)开始,组织实施全民抽样调查。在以后的4年中,董卫和她的同事们,对英格兰和苏格兰各行各业各阶层进行了抽样调查,收集了许许多多的材料,编写专著5本(其中1本由董卫任主编),并由英国官方予以出版,成为英国政府制定医疗卫生政策、法规和措施的重要依据。
1998年,董卫接受新的挑战,离开她学习、工作了十年的英国,来到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从事流行病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同时董卫又兼任美国《流行病学》杂志、《工业卫生》杂志和英国《社会医学》杂志3家世界著名医学杂志的审稿人。凭着对流行病学科研的执著追求和深入研究,董卫以中华儿女固有的果敢、刚毅、聪慧和吃苦耐劳,每天从住地新泽西州花几小时来到纽约市区的办公室上班,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她付出了一般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和汗水,终于以自己的成绩和信誉,在美国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又不乏各方面专家、学者的地方站稳了脚跟,开辟了一片属于她自己的科研新天地。
董卫在英、美几个医学院校和科研所学习、工作的十几年中,并不仅仅局限于流行病学的研究,对其她一些医学科研也毫不放松。她以妇女为重点,对心血管病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先后撰写了《脂蛋白(a)与妇女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妇女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和《英国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地区性心脏病死亡率》等数篇论文,参加1992年、1993年、1994年分别在西班牙、比利时和挪威召开的欧洲与世界心血管年会,并在会上作交流,引起广泛关注。1996年至1998年,董卫又在国际高血压病年会上发表了《避孕药与高血压》、《英国高血压病的普查、治疗和控制》等几篇科研论文,又一次引起世界医学界的关注。1998年至1999年,董卫分别在美国的心脏病学会流行病学分会年会和《人类高血压》杂志上发表了《抗氧化剂、纤维蛋白原与心血管病》、《血铅与高血压的关系》等几篇科研论文,再一次向世界医学界展示了东方女学者的风采。
董卫对长期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糖尿病和社会医学也有深入的研究。1997年,在英国《糖尿病医学》杂志上发表了《糖尿病人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一文,就糖尿病对人体心血管的危害等作了研究。1998年,在英国《社会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妇女与男子得到心脏搭桥手术的机会均等吗?》和《评<从社会医学角度看疾病与防治>一书》两篇很有深度和影响力的文章。2000年,她又在美国流行病学年会上,以《精神社会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一文引发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大讨论,获得了一致好评。
十多年的流行病学等研究,使董卫成了临床流行病学研究的多面手。但是,医学科研的领域是广阔的,项目也是数不胜数的。因此,一向敢于面对挑战的董卫博士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又勇敢地迈出了创新的一步,她要另辟新路从事与疾病治疗直接相关的新药研制工作。2000年,她从新泽西来到旧金山,以自己在医学界的声誉、造诣和在英美等国的影响,很快如愿找到了新的工作,被开创了世界基因工程制药工业历史的国际大公司GENENTECH聘为临床流行病学家,参与研究和评估若干难治疾病发病机理及和新药的开发。该公司已经针对乳腺癌、肠癌、肺癌、生长激素低下、心肌梗塞等顽病研制、开发了多种新药,并已上市。目前,又有数十种新药正在研制之中,其中包括几种已经临床试验证明效果明显,可在不远的将来造福人类的药物。董卫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进行研究,并经常参加各种专业、研讨会议,有时也组织一些教授、专家和学者共同商讨学术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作为公司制定决策的依据。很快她就升任高级临床流行病学家、部门负责人。
三
十几年的异国生活,董卫仍然保持着中国人的优良传统和基本生活习惯,(包括启东家乡的习惯)。因此,她父母去美国探望时也住得惯、吃得惯。董卫在英国时就成了家,丈夫王铮是浙江人,伦敦大学计算机网络专业博士,曾就职于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现在硅谷任职。董卫婚后生有一子一女,两个孩子汉语、英语都能讲,中、英文都在学,在家讲中文多。
董卫曾多次回国探亲,1990年应邀参加上海国际劳动卫生会议作学术交流,1992年、1995年、1996年应邀回母校上海医科大学作学术报告,受到母校老师、学生的热情接待和广泛好评。她的导师顾学箕教授如此评价她:“成熟老练,勇于表现自我,善于表达观点,敢于创新,有发展前途。”
董卫在异国他乡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她并不因此满足或稍有骄傲。她对一些国内出去一时还找不到工作或生活困难的人,常常伸出援助之手,帮他们渡过难关。她也对国内出去交流、学习的医学同行等热情给予牵线搭桥,并为国内企事业单位引进项目、开发新的科研产品等提供有价值的帮助。尤其对家乡出去的人,她更是热情,关爱有加。用董卫自己的话说;“我的成绩离不开父母、亲友、老师、同学及同事的关怀、教育和帮助,我永远感激他们。”“我在国内上学阶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在国外的学习又掌握了一些专门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愿学愿干,并且善于与人合作,一直走在本行的前面”。
作为一名成功者,董卫勉励家乡的青少年:“多听多看多问,多想多说多做;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准备好将来要为祖国和世界多做贡献。”我们有理由相信,董卫将在医学科研之路上越走越宽广,不断迈上新台阶。
人物简介
董卫,女,1963年11月出生,1980年以优异成绩录取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前往英国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获博士学位。先后在伦敦国家心肺研究所和伦敦大学医学院工作,长期从事慢性病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的研究。涉及的内容包括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老年医学、社会医学、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新药开发等。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在国际性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包括与人合作),多次出席在美国、英国和许多其它国家召开的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1994至1997年在英国参与组织领导开展国家全民卫生抽样调查,编辑和撰写的调查报告专著5本(其中主编1本),均由英国官方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英国卫生部制定全国性卫生政策的重要依据。1998年受聘于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任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学助理教授,并兼任美国《流行病学》、《工业卫生》和英国《社会医学》等3家世界著名杂志的审稿人。现为开创了世界基因工程制药工业历史的美国国际大公司GENENTECH高级临床流行病学家,部门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