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东疆之子

令世界冶金界震惊的博士

发表日期:2023-08-09 15:43:45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1996年初夏,北京张开热情的双臂笑迎各国宾朋。6月11日,MSMM ’96国际会议在赫赫有名的首都宾馆举行,来自17个国家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相互交流冶金工程及材料科学中模型与仿真的最新进展。会上,中国选送的《中间包的数学物理模型》在116篇论文中脱颖而出。该文以翔实的数据科学地阐明了自然对流对连铸中间包内钢液流动产生的影响。这个重大发现在专家中引起强烈震动,大家一致认为中国人纠正了科学家们在此领域的错误认识,这是中国学者对世界冶金工业的巨大贡献。
更令各国专家惊奇的是,这篇论文的作者竟是一位23岁的中国毛头小伙子,此人就是东北大学博士研究生盛东源。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973年1月4日,盛东源出生在启东市一位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自3岁起,父母就开始手把手地教他读书识字。他的母亲高菊英由于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更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白天上班,晚上教子苦读,期待有一天儿子能长成参天大树。在母亲的谆谆教诲下,小东源在小学时代连续两次跳级,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班级前茅。
        盛东源10岁那年,长期在外地工作的父亲终于调回家乡工作。在家里,这位建筑工程师经常讲述名人的故事,不断激发盛东源的进取之心。他对儿子说,周恩来在12岁时就发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世上好男儿都要以此为榜样,立大志、成大业。
        父亲的话在盛东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深深的烙印。1988年夏天,15岁的盛东源高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开学伊始,远在科威特工作的父亲给他写来一封长长的家书。父亲感慨地写道:“在国外,我常常有被歧视的感觉,同样是建筑工人,印度、巴基斯坦的只需工作8小时,而我们得干满12小时才能得到相等的报酬。这是为什么?因为科技水平比别人落后啊!”
        父亲的信刺激着盛东源,他发誓学得真本领,有朝一日到国外去扬眉吐气。别的同学认为考取大学后就是进了保险箱,但盛东源却利用时间奋发读书,跳舞、喝酒、打牌都与他无缘。大学四年,盛东源有三年的成绩名列全系第一,只有二年级的时候,由于生病才得3个第2名,那一年春节小盛便过得索然无趣、闷闷不乐。

                                                                                     从硕士到博士后,他只用了4年半时间
        1991年7月,品学兼优的盛东源被学校保送直接攻读硕士学位。东北大学冶金系教授肖泽强慧眼识英才,将他收归门下。作为一名著名学者,肖泽强教授在冶金工业界享有极高的威望。他是“文革”后第一批赴国外访问的高级学者,因在瑞典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全浮力模型而享誉学界(国内亦称肖氏模型),《人民日报》曾在1986年专门报道过他的事迹。
        师从肖教授,可以说是盛东源人生的转折点。导师学识渊博,为人正直,更可贵的是有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肖教授早在八十年代初期就提出了用计算机模拟和控制冶金过程的大胆设想。由于成果卓著,国外许多学府和跨国公司许以高薪聘用,但他毅然回国执教,在东北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个“三传教研室”。
        导师的言传身教,使盛东源的潜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掘。攻读硕士第一年,盛东源就以最快的速度独立承担了“中国——瑞典双边合作科技开发项目”这个重大课题,他的科研报告得到了学校、唐山钢铁公司、瑞典等三方的高度评价。1994年初,冶金部人事教育司特批他免试提前攻读博士学位,这意味着盛东源只用1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别人3年所学的课程。
       1995年1月,冶金部在北京钢铁总院筹建“连铸技术国家工程中心”,急招各地科研人员进京从事研究工作。盛东源跟随肖教授来到总院继续未竟的学业,并且独立承担了其中的一个项目。研究中,盛东源通过计算机模拟发现,国际学术界根深蒂固的一种观点——“温度对中间包内钢水流动几乎不产生影响”与模拟结果大相径庭。孰是孰非,一时他不敢肯定。
       1995年12月,盛东源怀着紧张、兴奋的心情只身南下,来到位于马鞍山市的华东冶金学院进行水模型实验。整整一个半月,他吃住在实验室中,终于成功地证实了自己的设想。春节期间,他躲在家里没日没夜敲打计算机键盘,在假期结束前赶出了长达1万多英文单词的论文《中间包的数学物理模型》。1996年6月,该文在MSMM •1996国际会议上宣读后,学术权威们为之叫好,论文被评为大会仅有的2篇优秀论文之一。肖教授高兴地对盛东源说:“你为中国人争了光。”

                                                                              韩国教授说:“我从盛博士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博士生的学业尚未结束,盛东源就收到了新加坡、澳大利亚、瑞典等5个国家的邀请函,希望他到那里作访问学者。经过慎重选择,他决定去韩国汉城大学深造,以博士后的身份继续研究工作。
       在此之前,盛东源先赴英国原子能委员会作短暂进修,与英国AEA公司合作向中国市场推出了CFX软件,并担任该公司在亚太地区的技术支持。有关人士认为,这套软件的引进对中国尖端武器的设计和防御系统的模拟、现代运输工具的研制、金属的冶炼与成型、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行业将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同年12月,盛东源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由中科院、北大、北航等单位9名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其论文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的研究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7年5月20日,盛东源来到韩国汉城大学冶金材料工程系从事连铸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初来乍到,韩国同事们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这位中国年轻人,意思十分明显:“中国人也懂这种高科技的玩意儿?”
盛东源的导师——国际著名学者尹宗奎教授也不例外,他拿出自己耗时5年才编制成功的一套程序说:“你在3个月内看懂它就行了。”盛东源偏偏不信这个邪,结果只花半个月时间就把这套程序的底细摸个一清二楚,还“顺手”发现了其中存在的几处错误。这下整个研究室都震惊了,韩国人给他取了个外号“Chinese Genius”(中国天才)。
        盛东源初到异国便大显神威,令尹宗奎教授刮目相看。他决定成立一个由盛东源担任组长的课题小组,带领1名研究生和1名博士生开展工作。像在国内一样,盛东源每天都工作到午夜2点以后,早晨又第一个到实验室。学生们服气地说:“本以为韩国人是世界上最勤奋的民族,想不到中国人比我们更加勤奋。”因此,尽管盛东源的年纪比学生小,但仍然赢得了他们的敬意。
       如果说,当年盛东源的学习劲头是源于父母、师长的鞭策,那么到国外后学习已完全成了他的一种自觉行动,并且和国家的声誉、民族的振兴紧密相联。
       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祖国前夜,盛东源和学生们特意到街上一家小酒馆收看交接仪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向他举杯祝贺,顿时一股热流涌上心头,他深深体会到,一个国家只有强大了才有尊严可言。那天,不善饮酒的盛东源竟喝得酩酊大醉。
        在韩国期间,盛东源抱着科技兴国的坚强信念拚命地工作,从而在连铸技术研究领域取得许多重大突破。他仅用7个半月时间就完成了本该2年时间完成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他的导师尹宗奎教授动情地说:“我从盛博士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1997年12月,盛东源博士学成回国。临行前,中国驻韩大使馆特意设宴为他饯行。教育参赞杨学忠在盛东源的教育证明书上写道:“盛东源博士圆满完成了博士后研究课题工作,他的工作得到韩国汉城大和软件开发公司的高度认可。”

                                                                                         扬名欧共体
         1998年2月,盛东源应邀赴瑞典国家冶金研究院进行欧共体合作科研课题。飞机经过俄罗斯、芬兰、丹麦,最后抵达了目的地瑞典的吕律欧城。所在单位瑞典国家冶金研究院(MEFOS)是世界著名的冶金研究院之一,许多创造性的冶金新思想都出自这儿。他的主要工作是用计算机仿真冶金过程。这是一个新的交叉科学。
         整整3年多的时间里,盛东源夜以继日,在实验室和计算机前面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工艺实验和计算机模拟,成功地开发出了微观夹杂物颗粒的碰撞与去除模型。
         2001年5月18日,欧共体煤炭与钢铁委员会在奥地利的林茨举行了该项目的总结报告会,他代表项目组向欧盟委员会汇报了整个项目的进展和结果。面对由15国代表组成的主席团的提问,他沉着应对,用详细的实验数据和计算机动态模拟结果成功地演示了研究结果对炼钢生产中产品质量和能源消耗的直接影响,以绝对的高分通过评审。2001年9月,委员会再次评审通过一个新的大型研究项目作为二期开发,由他直接代表瑞典方面担任该项目总经理。同年底,被瑞典国家冶金研究院授予“终身研究员”称号。
        在瑞典的7年多时间里,在可公开发表的成果中,他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并被12个国际会议邀请做特邀报告。
        是啊,一个国家如果有许多像盛东源博士那样的人才,何愁没有振兴的希望!

 


人物简介

        盛东源,男,1973年1月4日出生。1988年毕业于启东汇龙中学,同年进入东北大学钢铁冶金系本科学习,1991年被保送东北大学冶金系读硕士研究生。1993年被冶金部特批提前攻读博士学位。1995年赴北京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行博士课题研究。1996年担任英国AEA公司CFX软件在亚太区技术支持,并赴英国原子能委员会做短期进修。1997年5月应邀赴韩国汉城大学先端材料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8年2月应邀赴瑞典国家冶金研究院进行欧共体合作科研课题,2001年被授予终身研究员,同年起担任欧共体煤炭与钢铁委员会项目经理。
       在可公开的研究成果中,发表了30多篇学术论文和12个国际会议特邀报告。其中分别被SCI和EI收录的有15篇。此外,还完成了20多个内部保密研究报告。在多个国际会议上获优秀论文和杰出青年论文奖。2000年起,但任国际学术期刊“Scand . journal of Metal.”的推荐审稿人和瑞典工程师协会成员。2000—2003年连续被录入最权威的美国MARQUIS  WHO’S  WHO出版的《世界名人录》和《世界科学工程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