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东疆之子

美国宇航局的启东小子

发表日期:2023-08-09 15:44:17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记项目研究组负责人郁继荣
  

          从1971年至1996年25年里,一个从“接受再教育”的插队知青成为世界光学领域最高奖项——爱伦奖的获得者,并跻身于美国国家宇航局。这位青年就是郁继荣。
                          
                                                                                                               一
  1954年5月4日,郁继荣出生在启东汇龙镇的一个干部家庭。父亲是启东财税局的局长,母亲是学校的老师。从郁继荣懂事那天起,他就接受了读书报祖国的教育。在他进幼儿园的时候,父亲任东南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东南中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省级农村重点中学。学校优良的传统,严谨的学风,给幼小的继荣以极大的熏陶。幼儿园一放学,他就一头扎进学校图书馆,浏览那些天文地理方面的连环画册,往往一看就是二三小时。事后学校图书馆一位姓阙的工作人员曾说过:“这小子(指继荣)说不定将来成些气候哩!”在孩提时代,给郁继荣教育最多的,是他的母亲。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给继荣的成长影响极大。就在他启蒙阶段,母亲就教他认字,背“小九九”。上了小学,母亲就和他讲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讲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那时候的继荣,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和兴趣。每当晴朗的夜空,他常常望着星空出神。母亲看到他对天文情有独钟,就给他讲伽利略、哥白尼的故事。有一天,他问妈妈,为什么这么多的天文学家中很少有中国人。母亲只是笑笑说,我把希望寄托在你身上,希望你能成为世界有名的天文学家,为祖国争光。也许是母亲的一句话,给成人后的郁继荣奠定了向天体物理探索的基础。
  7岁那年,郁继荣上了小学。放学一回家,他就钻到自己的书房里念书。“他太喜欢看书了,几乎天天晚上看到深夜。”他的母亲回忆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郁继荣的考试成绩都是班级前几名,年年都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
  造物主给郁继荣一个十分聪明的脑袋瓜,却不能给他营造一个安心读书健康成长的天地。1966年夏天,正当他将进入中学就读,一场革文化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课本,全成了封资修的黑货;老师,都成了被批斗的“臭老九”……1971年,他从启东中学高中部毕业。不久,插队到启东大兴农场,“接受再教育”。面对逆境,郁继荣对学习丝毫没有放松,从别人身边借来了全套“文革”前的高中教材,趁着劳动间隙,钻到清静处独个儿自学。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郁继荣进入南京工学院电子工程系学习。
  刚入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的郁继荣,怀着多学知识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却被眼前的情景呆住了:那时候,正处“文革”后期,南京工学院也是满目疮痍:一批学有专长的老教授仍是“臭老九”,他们写的专著仍被视为“黑教条”,分不清ABC的所谓“革命知识分子”天天带领学生批这批那,南京工学院没有一张平静的书桌。对这一切,他没有随波逐流,更没有推波助澜,而是一头扎进校图书馆,在十分有限的科技书籍中寻宝,千方百计挤出时间多掌握一点知识。1977年,他学成后回到启东,被分配到启东无线电厂当了名技术员。
                   
                                                                    二

  1979年,南京工学院的杨教授告诉郁继荣,全国高校招收第一批研究生。因为杨教授深信,在他的这些学生中郁继荣是出类拔萃的。杨教授的确慧眼识人。最终,郁继荣又一次以高分进入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成了一名硕士研究生。三年刻苦学习,郁继荣在十多名同学中再度脱颖而出,留校任激光教研室副主任。
  就在那时,郁继荣又开始重新设计自己的未来。随着激光研究的深入,郁继荣体会到激光在科研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对太空的探索极为重要,便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赴美攻读电气工程,在激光领域有所建树。他对父母说,“我一定要在激光领域做出成绩,为国争光。”1989年,35岁的郁继荣公派自费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电气系攻读博士学位。
  初入美国,人生地不熟,一切全靠自己。最苦的是没有钱。郁继荣只得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业,维持生活。
  恰在此时,教授接了一个研究项目,郁继荣就边学习,边帮教授整理资料,以此挣点钱来解决学费和生活费用。由于学习和工作的双重压力,使郁继荣再也无暇顾及自己的生活,常常靠吃点方便面充饥。久而久之,患上了胃病,引起了胃出血,必须开刀。
  事后,他父亲说:“那真是太苦了。由于是自费留学,医药费不能解决,自己又没有钱,小荣就求医生不开刀。医生感到纳闷:你到底是要命还是不要命?这样吧,手术费可以不要,但药费你自己解决。这时,小荣的几个同学伸出友谊之手拚凑了钱帮他渡过了难关。”
  航天飞机升空,导弹升空都与气温、风速有关。郁继荣主要研究利用激光对大气层对火箭、航天飞机的影响,这就需要采集温度、风沙、大气的数据。这项工作要求很高,采集的时间必须在半夜,持续2个小时以内无云,才可向天空打激光,这样测出的数据才能有用。而且规定,一个月内必须采集十五次以上。
  1994年,郁继荣的父母到美国探亲,亲眼目睹了儿子工作的艰辛,“一到晚上,他就用望远镜观察这数千米远的高空。如果两个小时内,天上有云,那就得干等。”“我们在他家,天天晚上睡到两三点钟,才看到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早晨七八点钟又赶到学校实验室学习工作去了,很少看到他休息。”
  郁继荣测出的一组组严谨数据,为美国航天事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为表彰他为航空事业作出的贡献,1994年,美国光学学会授予他世界光学领域最高奖项--爱伦奖。
  郁继荣的学识才华和勤奋敬业精神在美国光电学界小有名气。1995年,郁继荣读博结束,准备毕业时,还发生了两所大学抢争他的故事。教郁继荣的佘教授希望他能留校,接替他的工作。美国伊里诺大学的校长是美国光电研究方面的权威,则提出无条件接受他到他那里学习。经过权衡后,郁继荣决定继续学习深造,读博士后。
  
                                                            三
  
      1996年5月,美国各大媒体刊登一则广告,称美国宇航局面向全世界招收一批宇航方面的专业人才。
      美国宇航局是一个专门研究航天领域的专业机构,拥有许多权威专家学者,开创了诸多世界航天之最,在世界航天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入美国国家航天局,直接接触世界最前沿的航天科学,对知识的积累和自身的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父亲小时候对他讲的话再次在他的耳畔响起: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在世界各个科研领域都有中国人的身影,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想到这,郁继荣再也按捺不住:“美国国家宇航局面向世界招收一批航天方面的专业人才的机会难得,我不能失去这一机会。如果失去了这次机会,也就永远失去了参与的机会,我怎么向祖国的亲人交代呢?
  1996年6月,郁继荣悄悄来到美国国家宇航局报名应聘。
  压力是巨大的。美国国家宇航局,国际顶尖专家济济,招收的要求之高又使常人难以企及。如果这次考不取,重新回到伊诺利大学,又何以面对以前的校长和同事呢?但是父亲的话,促使他顾不了这些,必须竭尽全力进入美国国家宇航局。
  美宇航局迫切需要的是在航天学术方面颇有建树的专家。郁继荣就把这几年来发表在学术杂志和各种国际会议上发表的110多篇论文整理出来。6月底,当郁继荣将论文端出来时,这些考官们重新审视了他们早已熟悉的这位年轻的航天专家,他们为郁继荣的实力所钦佩。当场宣布:郁继荣录取美国国家宇航局。
  2000年,美国一架航天飞机解体坠毁,但这并没有阻碍美国对航天事业的研究。
  就在此时,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内部也在酝酿了一次重大改组,调整内部机制,将一批确有实力的年轻人提拔上来,委以重任。郁继荣说:这是科学家们之间的一次实力的较量。他们已经在各自的领域内钻得很深,颇有成就,我必须在这段时间内赶上甚至超过他们。
  每天去宇航局上班的路上,郁继荣的脑中都会闪现出这样一句话:再努力一把,加入核心项目组。
  他每天工作14个小时以上,对测定的每一个数据都进行精心分析,认真整理,并用独特的观点进行解释。正是凭着这样的拼命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他又一次脱颖而出--被破例聘为美国国家宇航局的正式人员。
  宇航局总有几个项目研究组,他任蓝队项目组的负责人,拥有的项目研究经费最多。
  21世纪航天科学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与此同时,一场“太空大战”也愈演愈烈。
  郁继荣说:“作为一名科学家,应该要不断进取。在我的心目中,应该永远有祖国。我要努力工作,为中国人争光。”
  自从当了项目负责人后,他带领同事们向新的航空领域拓展,从地球周边的一圈大气研究向整个太阳系大气研究转移,同时开始了对金星、火星等的观测。
    由于他在大气层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使他成为国际光电子会议和亚太地区激光遥感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每年都要赴世界各地进行学术交流。2003年,郁继荣获得了美国国家宇航局杰出贡献奖,受到了表彰和奖励。
                      

人物简介
  郁继荣,男,1954年5月4日生,启东汇龙镇人,博士后。1971年毕业于启东中学高中部,1972年在启东大兴农场插队,1973年-1974年在启东农药厂当电工,1975年-1978年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1978年-1979年在启东无线电厂当技术员,1979年-1981年在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读硕士研究生,1982年-1989年在东南大学电子工程系任激光教研室副主任,1989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1994年获美国光学学会爱伦奖,这是美国首次对测量高层大气温度和密度作出杰出贡献而颁发的最高奖励。1995年在美国伊里诺大学读博士后,1996年至今,在美国宇航局工作,2000年起任美国宇航局项目研究组负责人。2003年,荣获美国国家宇航局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1990年以来在专业杂志和各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10多篇,目前还兼任国际光电子会议和亚太地区激光遥感会议组织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