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明,崇明外沙新桥镇(现属启东市)人,1920年毕业于省立第二师范。学生时代,在“五四”新思潮、新文化影响下,张士明被推举担任省立第二师范学生会负责人,带领学生上街游行示威,组织《平民导报》和新剧团,在学生中进行新文化宣传,险些被学校当局开除。
1924年张士明加入了国民党。他对于欺压人民的官吏十分痛恨,积极参加了赶走崇明外沙行政委员陈时泌的斗争,还向政府检举土豪劣绅倪华清、瞿家超、张吉人的恶劣行径,为启东设县奔走呼号。
1928年启东设县,张士明当了教育局长,又在国民党县党部取得了席位。为改变建县初期教育事业的落后状态,他采取了开辟财源、培训师资、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对改良私塾作了有益的尝试,被国民政府教育部邀到南京向各省教育厅长介绍了改良私塾的成功经验。当地下党员黄洪亮、沈文忠被启东反动当局逮捕、判重刑时,他凭借自己的威望,敢于为他们说情,从而减了刑。
1941年8月,张士明应海启行署主任陈同生邀请出席了海启各界人士会议,并担任海启参政会驻会委员。他与共产党、新四军干部合作共事后,渐渐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正统”观念,1945年,他由东南行署派去参加了苏鲁边区政府召开的临时参政会,听取了上级领导关于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回来后,他在东南行署召开的各界人士会议上将会议精神作了传达,被推举为“东南行署反内战委员会”副主任,在各界人士中做好揭露蒋介石内战阴谋的工作。
1947年3月,国民党还乡团占领启东县城,共产党方面派人动员张士明到江南去避居,他去了上海浦东当民众学校教师,其间他拒绝了国民党方面的聘任。后在上海杂粮油饼同业公会任文书。解放后,受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感召,在自我改造中,他对过去自命不凡、脱离群众等弱点作了深刻反省。由此,党和政府更器重他。1950年,他参加了启东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列席江苏省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会议。启东县政协建立后,他连任一至六届政协副主席。他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众意见,关心启东的建设事业。为根除水患,他建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做好保坍治水工作。他还在改善轮船客运设施、搞好棉花收购等方面,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有益的意见。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士明被关押审查,进“五七”干校劳动,但仍坚信党的统战政策、知识分子政策。粉碎“四人帮”后,张士明老当益壮,精神矍铄,伏案写作,将他60多年的经历,整理成20多篇有参考价值的文史、县志资料。他还注意团结海内外的一些老朋友,宣传统战政策,调动积极因素,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贡献。为此,1982年县委、县政府决定给予记功奖励。
1984年,张士明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