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若,又名秋雁。1917年12月5日出身于崇明外沙烈祠乡物中村(现属久隆镇)。8岁入学,先后就读于黄昇圩初小、祝氏新港镇小学、启东师范(初师,第二届)等学校。1936年8月,师范毕业后,在久隆小学任教,先后担任庙桥镇初小、正物乡初小校长。1945年3月,去东台参加苏中四分区第二届文研会任学习组长,在学习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坚信跟共产党走才有光明前途。1945年11月,任启西区文教股长,团结进步教师,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用民间小调形式,如四季歌、香袋调、三六板曲调,填上抗日救国、减租减息、揭露日军罪行等内容的歌词,在民众中广泛传唱,起到唤起民众的作用。1946年11月任建东乡乡长、指导员。当时解放战争已经开始,王兴若对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进攻和残杀已有了思想准备,在家中房子被烧、家人流散的严酷现实面前,仍坚定不移地团结群众,展开反“清剿”斗争。1947年8月,王兴若又回到启西区任文教股长,1948年4月,调任王鲍区文教股长,1948年10月任东南行署文教督学。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王兴若在党领导的文教战线上工作,组织师生坚持战争环境下的游击教学,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做好人才的教育培养工作。
解放后的头三年,王兴若先后担任启东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副科长、中共启东县委秘书、县委宣传部长。王兴若在启东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提出了克服困难办好人民教育事业的设想。他迈开双脚,走遍全县各地,组建教师队伍,动员群众办学。面对战争创伤和自然灾害,他教育教师与民同甘共苦,为改造旧教育、坚持灾荒教育作出了贡献。
1953年至1969年底,王兴若调到省委统战部任统战员,担任省民族事务处科长,省民政厅副处长,省民族宗教处处长。他长期从事统战工作,为团结教育各界人士共同建设社会主义尽心尽力。“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不公正对待,下放启东向阳公社劳动,但他仍不动摇对党的信念。
1973年至1979年,这是教育事业恢复元气的时期。王兴若任启东县教育局副局长,他怀着从未有过的历史紧迫感,到一所所学校调查摸底,同学校领导和教师促膝谈心,共商振兴启东教育大计,为启东教育的复兴做了艰辛的努力。
1979年至1983年任启东县委统战部长、县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他有丰富的统战工作经验,语重心长地对新做统战工作的同志说:“历史表明,什么时候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我们党就有吸引力,凝聚力,各项事业就顺利发展,就可经受得住各种风险。反之,我们党的力量就削弱以至受到破坏,各项事业就会受到挫折。毛主席把统一战线总结为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今天,中央领导同志强调统一战线工作仍然是新时期党的工作的一大法宝。”统战部的许多同志每当说起王老为落实统战政策劳碌奔波的情景,都很敬佩他的极端负责精神。王兴若殷切地希望把党的重视统战工作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作贡献。
他工作努力,成绩显著,上级多次来启检查启东落实各项统战政策情况,都得到好评。
王兴若1982年离休,1989年7月14日,病逝于南通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