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人物春秋

赵一平(1910.6-2000.3)

发表日期:2023-08-09 10:45:09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赵一平,海门县包场镇人,1939年11月参加革命,194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至1941年1月任苏北特委机关事务长,特委党训班特务长;1940年1月至1942年5月任南通县抗日民主政府财经科科员、司库,通海十一区和通东行署财经指导员兼赋税主任;1942年5月至1945年3月任通东富余、余东、六甲区区委书记、苏中区党委整风学习组长;1945年4月至1949年4月任东南县委组织部部长、行署主任;1949年4月至1950年11月任海门县县委书记、县长;1950年11月至1951年7月任南通专署民政科科长;1951年8月至1962年7月历任苏北人民检察署南通分署检察长、中共如皋县委第一书记、江苏省文化干校班支部书记、启东县县委书记处书记、县长,政协启东县第二届委员会主席,南通专署副专员;1962年8月至1966年10月任江苏省监委驻南通地委监察组组长;1966年11月至1973年8月因“文革”被迫停止工作;1973年9月至1977年9月任地区机关党委书记;1977年10月至1982年10月任地委组织部长、南通地区行政公署顾问。1982年12月离休。

赵一平出身于贫农家庭,在地下党的影响下,怀着满腔革命热情,毅然投身抗日爱国运动。在党的教育和领导下,他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吃尽千辛万苦,经常孤身深入抗日第一线,积极发动和组织群众参加抗日,开展反“扫荡”、反“清乡”斗争。赵一平担任富余区委书记期间,针对日伪军疯狂的烧杀抢掠行为,以区委名义发动群众捕杀敌人坐探、“耳目”,坚壁清野,提出“一朵棉花一条命,一粒黄豆一滴血,决不给敌人一两粮、一朵棉”的战斗口号,开展拆桥、破路活动,使敌人寸步难行;在敌人饮水沟里投下死猫死狗或粪便,使他们喝不到干净水。他培养的新河乡民兵英雄何风生被四分区评为“八万民兵的旗帜”。他还培养了一等神枪手王祥。解放战争期间,他领导军民坚持原地斗争,积极发展人民武装,历尽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赵一平带领群众积极从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担任县级领导期间,经常深入到生产一线,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与群众交知心朋友。从县委到地委,无论在什么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密切联系群众。他分管政法等方面的工作,有关“镇反”、“三反”、“五反”、粮食统购统销、清理积案等工作纷繁复杂。他平时很少坐在办公室里,不是去有关部门研究工作,就是下乡调查,处理积案。对一些重大问题或有分歧的意见,他从不轻易表态作结论,而是从调查研究入手,对人对事坚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时地委专署只有一辆汽车,他外出工作,下乡下厂调查,常常搭乘公共汽车或者骑自行车,吃住在群众家,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对基层干部、普通工人、农民来信来访中反映的重要情况,他都是亲自过问或处理。他把查阅人民来信和接持来访看作联系群众、了解信息、掌握群众脉搏的一个重要渠道。

赵一平严于律己,他对目不识丁的妻子相敬如宾,对子女要求很严。他认为领导干部不能让子女有优越感,路要让他们自己走。他鼓励子女安心在农村,教育他们劳动最光荣。他坚持以党的利益为重,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无论在顺利发展时期,还是身处逆境,他都做到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在“文革”后期曾安排他当一个办事组下面的信访组长,他也干得很快乐,受到群众和同事的赞扬。

2000年3月5日凌晨,赵一平因病在南通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