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雨亭,出身于海门县海复镇(现属启东市)均里乡一个农民家庭。9岁进私塾,12岁就读于锄经高小。学校离家远,家里条件差,他就带些炒蚕豆或山芋充饥。父母常以“碗底圆,抬人家饭碗难”激励他从小发奋读书,长大了才有本领帮人家站柜台写写算算。
新四军东进后,陆雨亭在校参加了儿童团,与民兵一起盘查放哨。1946年土改运动中,陆雨亭参加丈量土地和登记、算账等工作。经过土改复查运动中的阶级教育,陆雨亭才认识到穷富不均的根源。随着阶级觉悟的不断提高,1947年10月正式参加革命工作,在党最早创办的东南地区新华书店流动售书。工作间隙阅读《共产党宣言》、《论持久战》、《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解放区战场》、《革命人生观》等马列毛泽东著作和政治书籍,还有《小二黑结婚》、《吕梁英雄传》等文艺作品,思想境界、政治理论和文化水平均有很大提高。
不久,陆雨亭被介绍去东南师训班学习,听了“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学习队主任秦士文讲《革命人生观》,受到启迪和教育,并于师训班毕业前夕的1948年6月入了党。毕业后,陆雨亭任海复区联富乡新平初小教师、校长。
1949年1月,陆雨亭在海复、南阳区里先后任教育股长、文教助理。
从1951年8月起,陆雨亭在县直机关工作,先后任县政府教育科员、文教科副科长,1953年8月任县政府助理秘书、秘书,1956年9月至1966年2月,任县人委办公室主任,1966年3月至1967年3月,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67年4月至1968年3月,任县军管会生产指挥组政工组副组长,1968年4月至1969年7月,任县革会政工组副组长。1969年8月至1972年2月,任北新公社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1972年3月至1978年8月,任县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
陆雨亭担任教育局长之初,“四人帮”还在横行,还在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但他已意识到教育领域里不抓教师的又红又专不行,在全省率先恢复教师进修学校。省教育局派一位副局长来启调查,并召开现场会议加以推广。启东教育局《搞好教师进修,提高教学质量》的文章,发表于1978年1月15日的《人民日报》,同时配发《切实抓好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评论员文章。1978年9月至1983年2月,任县委党校副校长(校长由县委副书记兼)。陆雨亭刚进党校,正是上头刮“说清楚”风的时候,当时有位副校长在政治学习时因说了几句“不理解”的话,被停职检查,在校内受批判。陆雨亭就深入教师中了解情况,查看政治学习记录本。他认为这不是政治问题,而是思想认识问题。他顶着压力,在全校工作人员大会上阐明了这件事的性质,对该同志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明确表示批判过头,处分错了,并及时向县委分管领导作了汇报。事后给该同志作了平反,并重新安排他工作。如何办好党校,以适应干部队伍培训的需要,陆雨亭从端正党校工作人员的作风和学风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抓好教学管理和学校常规管理。
1983年3月至1990年3月,陆雨亭任县委统战部长、县政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党组副书记。这一时期,党中央正以巨大的决心和毅力拨乱反正,消除“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后果。他根据党中央关于落实统战政策、纠正冤假错案的文件精神,组织专门班子,弄清事实真相,一一加以纠正,从而调动了各界人士的积极性。
当时陆雨亭是主持县政协日常工作的副主席,但政协机关仅有一名副秘书长、一名秘书,人少事多。陆雨亭把大量的文字工作揽到自己手上,亲自起草文件撰写报告。在恢复和健全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职能方面,他两次向县委写了专题报告,县委分别以1983年42号文件、1984年41号文件形式批示转发。
陆雨亭分管政协文史工作,改变了历届政协只搜集文史资料而不编印出书的做法,组建专门班子,作出了每年出两本书的规划。他亲自召开文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组织文史干部挖掘和整理了建筑大师陶桂林的丰富史料,最终与南通市政协文史办联合编辑成书--《建筑大师陶桂林》。这是一本有影响的文史书,旅居美国的陶桂林本人、家属及国内外陶氏门生都看到了这本书。
1990年陆雨亭离休后,仍一如既往关心政协工作,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1949年至1989年启东40年统战大事记。当时身患高血压、心脏病,但他不顾病体和劳累,搜录800多条大事,加以核对,筛选、编写,于1995年完稿,以《启东文史》第17辑名义出版。退休后仍关心社会上的弱势群体。1991年1月,一批退休职工因有关部门不按上级政策规定落实工龄段工资,多次集体上访。陆雨亭看了他们的来信,查阅了上级有关文件,觉得他们提出的问题既有文件依据,又有邻县已执行的事实,就在来信件上写了自己的意见,引起市委领导重视,使1000多退休职工享受到工龄段工资待遇。
陆雨亭因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并突发心脏病,于2002年10月26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