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儒谦(1901~1965)
发表日期:2023-08-09 10:46:08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周儒谦,字虚白,崇明外沙大兴村人。父亲周文福是位待人宽厚的淳朴农民,母亲勤劳节俭,和善贤德。儒谦上了6年私塾,三年半小学,考入省立第二师范。1921年毕业,回乡办学。为了让更多孩子能进他的虚白桥小学读书,他动员辍学学生上学,并对最困难的学生减免学杂费。为方便隔河的学生上学,他还专门架了一条装有栏杆的桥——虚白桥。
1930年,周儒谦任启东县贫民救济院院长,在汇龙镇、大兴村、南清河办了3所施医所,对贫苦患者,给予施医送药。在大兴地区海塘仓办了一所贫儿所,由各乡保送十二三岁的贫苦儿童和孤儿进所,供给衣食、住宿,每天教些文化知识和手工操作技术,培养他们将来独立谋生的能力。
周儒谦于1924年加入了国民党,坚决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始终与共产党人亲密合作,并肩战斗。
1928年,国民党启东县党部成立,在第一次党代表会上,周儒谦被选为县党部执行委员、常务委员。1933年,在县国民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上,他再次被选为执委、常委(后称书记长),直到1942年为止,主持启东国民党县党部工作达十多年。这十多年中他历尽风险,坚持了孙中山的建党纲领,接受了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和政治主张。当国民党省党部发来“清党”文件时,他批上“存档”两字搁置。省党部十分注目启东县党部,就派人来“整理”,因“整”不出名目,就搞“夺权”,周儒谦和县党部一班人就与他们据理力争,使派来的清党人员只得退出启东。于是省党部电令解散启东县党部。周儒谦顶着“勾结异党”、“赤化”等罪名,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省党部只得宣布开除周儒谦等人的党籍。在新四军东进前夕,省党部无奈,再次下令解散启东县党部。
周儒谦就是在“开除”、“解散”的重重压力下,为民做了一件件惩恶扬善之事。大兴村有个敲诈勒索鱼肉百姓的盐探周廷贵,周儒谦设巧计把他处决了。
在白色恐怖笼罩启东,大批共产党员、革命志士遭到迫害时,周儒谦带领县党部人士,尽力进行保护、营救。他和县党部其他几人一起,先检举反动县长夏钺青的一系列恶劣行径,结果夏钺青被上级免职。继任县长费公侠变本加厉,疯狂镇压革命运动,周儒谦等人揭露他贪污腐化等十大罪状。周儒谦与赵宝钰等遭到费的重重压力被逼离开启东,到省会镇江、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控告,历时半年,终将费赶出启东。
出于对不合理的土地制度的强烈不满和对穷苦农民的深切同情,周儒谦与一些有识之士商议了一个“业一佃九”的分田方案,因行不通,就改为转移地权。由周儒谦、赵宝钰等人发起组成“转移崇籍地主在启东地权运动委员会”。周儒谦亲自起草宣言,拟定转移地权的办法,并于1936年《启东导报》刊登。启东农民为此拍手叫好,崇明大地主暴跳如雷。周儒谦连忙写呈文送省府备案。由于历史的原因,未获批准。
抗日救亡运动中,周儒谦与沈轶公创办《袭击》周刊,宣传抗日救国主张,还办大东印刷所,印刷进步书刊;支持沈轶公办“少年军团”,培训青少年走上抗日救国道路。
新四军东进启海,周儒谦欢欣鼓舞,感到抗日更有希望,迅速组织张侠风、李若松等人去三阳镇迎接。不几天,顾民元被任命为启东抗日民主政府首任县长,周儒谦代表各界设宴款待新县长,祝酒时他诚挚地表示,真心拥护抗日民主政府,决心与共产党合作到底。1941年冬,在海启行署主任陈同生关怀下,建立了海启参政会,周儒谦被选为副议长。他觉得这是共产党对自己的信任,更应团结各界人士兢兢业业地做好抗日工作。在反“清剿”斗争中,周儒谦化名周老大由组织安排去福建三元县(地处闽中,1956年与明溪县合并改为三明县,现为三明市)避居。抗战胜利后,周儒谦离闽去沪。
上海解放前夕,周儒谦悉心掩护几名地下党员从事革命活动,为解放上海作准备工作。上海解放后,周儒谦先后在翔殷路小学、邯郸路小学任教导主任、校长。他以校为家,不顾身患肺病,全身心扑在教育事业上。
1958年“左”的思潮抬头,周儒谦被赶回老家,购置草屋一间,过着清苦生活。在季方、沈维岳、姚力等老朋友鼎力相助下,启东县委、县政府清楚了内情,同情他的处境,给予生活补助和归还一间住房。1961年起他相继被聘为县政协第三、第四届委员。周儒谦对此十分感动,告诉外地工作的子女,鼓励他们好好工作,报答党的恩情,而对自己一度受到的不公正对待却毫无怨言。
1965年5月30日,周儒谦只身在家,摔了一跤,离开人世,终年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