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人物春秋

秦士文 (1913-1984)

发表日期:2023-08-09 10:47:36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秦士文,出身于崇明外沙强明乡缪窑村(今启东市久隆镇)的一个自耕农家庭。幼年丧母。小学毕业后在家种田。
    1928~1932年拜师学中医,因行医无门路,改当塾师。1937年起在合隆镇小学先后担任教师、校长。秦士文关心时局,不断探索救国救民道路,起初笃信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后来相信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但蒋氏出尔反尔,消极抗日,使他困惑。通过阅读革命书籍,头脑逐渐清醒。
    1940年10月,新四军东进,共产党派刘俊来合隆镇小学传播革命思想,使秦士文思想豁然开朗,终于找到了救国良方,成为该校首批中共党员,坚定地走上了抗日救国道路。1942年他跟县委书记陈国权在二厂活动时,遭伪军包围,他以小学教师身份混在被围群众中,未被敌人发觉而脱险。陈国权等3人为保护群众被敌人发觉而壮烈牺牲,他受到了一次活生生的革命气节教育,很快回到革命队伍。抗日战争时期,秦士文曾任乡党支部书记、区委组织科长、民政指导员、启西区副区长、区长、海启行署民政科长等职。
    1943年9月10日,秦士文的父亲、妻子、儿女5人被抓到了新港镇伪军据点,房屋家产被敌烧光,他得悉后忧心如焚。启西区队主动出击,给该据点下乡搜索的伪军以沉重打击,并活捉了伪军排长。两面派伪乡长为了讨好双方,打算向群众募捐赎释秦的亲人。秦士文果断制止,严厉警告这位伪乡长:“谁要借营救我家属的名义摊捐派款,就杀谁的头!”错误做法及时得到纠正。中共县区两级党组织采取了一个又一个营救办法,迫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秦士文的亲人经受了酷刑和死亡的威胁,坐牢130多天后获释。
    解放战争开始,秦士文作了充分准备,把家属转移到掘东岳父家避居,留下老父看家。“还乡团”抓不到秦士文,就拿秦父毒打出气,抢劫家产。其父在孤苦中死去,秦士文忙于革命工作,未能服侍、照顾病父,也不能最后料理一下后事。其间,他先后任启西区区长、区委书记、东南县委社会科长、启东区委副书记、东南县委调研组秘书、工作队队长、九地委巡视组组员、海东区区长、东南行署教师三查学习队主任、东南中学校长、二效区政委、东南行署秘书等职。他不管环境多艰苦,从不退缩;工作变动多频繁,从不讨价还价。积极发动群众参加惩奸、清算、大参军运动,跟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解放后,秦士文先后任启东县委宣传部长、启东县县长、崇明县县长,南通地委党校副校长。他为启东、崇明两县的土改、政权建设、镇压反革命和恢复国民经济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955年以后,根据党中央关于加强教育战线领导的指示,秦士文担任崇明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崇明县教师进修学校党支部书记,致力于党的教育工作,为培训干部、办好重点中学,边学边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文化大革命”中,秦士文身心受到严重摧残。“文革”结束,中共崇明县委给秦士文恢复了名誉。1975年退休。1981年,秦士文被聘为启东县政协第六届委员并选为常务委员。1982年批准离休。1984年5月18日,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