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人物春秋

郁维昭(1894.5-1985.1)

发表日期:2023-08-09 10:48:07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郁维昭,字星如,又名雪明,出身于海门县临江乡一个下中农家庭,后迁至崇明外沙东兴镇(今启东市惠萍镇)。郁维昭兄弟姐妹4人,他排行第三。9岁入私塾,13岁进启秀初小读书。19岁考入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现为南通师范),1917年冬毕业。1918年至1921年任海门启秀小学高级部教师。1921年至1923年由同学介绍去崇明师范任教。接着,与同乡教师袁砚青回到崇明外沙合办慧中小学,郁任校长兼教员。后该校改为县立第八小学,郁连任校长。
   1925年,由崇明师范校长王蓉清介绍郁维昭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年,国共分裂,郁维昭看到国民党到处屠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对它失去信仰,就声明脱离国民党。
   1928年启东设县后,应县教育局局长张士明聘请,郁维昭任教育局督学。此后,他经常深入各学校去视察。其视察材料,1930年由县教育局编印成《启东县督学教委视察指导》专刊,成为研究国民党时期教学训导、学校管理方面的一份有价值的史料。
   督学职务离任后的1943年间,伪教育部门曾请郁维昭出任某中学校长,他拒不出任伪职,宁愿避居郁家村东市,办语算补习班,受到群众欢迎。1945年8月~10月,郁应共产党的邀请,任东南行署惩治叛国汉奸委员会副主任,致力于惩奸工作。
   1946年2月至1947年初,郁维昭与季匹夫等人创办新民中学,郁任校长兼教师。国民党还乡团推进后,他和同事组织师生坚持游击教学。土地改革开始,郁动员其父主动交出田契,拥护土改政策。解放战争时,党组织动员他避居外地,郁在上海当过文书和民众夜校教师。
   1949年初,启东全境解放,郁维昭返回故里,欣然出任启东县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秘书,他积极拥护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尤其乐意投身地方公益事业。他工作谨慎,作风踏实,密切联系各界人士,不遗余力地做好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等宣传工作,切实负责地筹建启东县烈士纪念堂(后改为启东电影院)等工作。
   郁维昭十分关心启东的水利建设,他曾与张士明、沈增祥合写了一份《启东县的治水意见》供上级领导参考。华东和省水利部门对这份意见书很重视,建议启东县政府认真研究。1954年10月,郁维昭被任命为县教育科副科长,当选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6年春,郁维昭任文教局副局长。同年3月,郁维昭作为本县代表,列席了政协江苏省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并在会上作了《关于使用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的发言。郁被聘为政协启东县第一至五届委员并选为常务委员,第六届政协委员。
   作为一个经历了清朝、民国、北洋军阀政府、蒋介石政府和新中国五代沧桑的知识分子,郁维昭深切体会到要适应新时代,为新时代服务,就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在繁忙的工作中,他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他在对全县教师、文艺工作者的多次谈话中,一再强调知识分子要学政治、学业务,不断充实提高自己,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自己就是这样身体力行的。
   郁维昭1965年退休,1985年1月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