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剑青(1908.7-1988.3)
发表日期:2023-08-09 10:48:54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茅剑青,又名剑清、剑卿,出身于崇明外沙大兴村一个不愁温饱的农民家庭。十四五岁时,他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1926年毕业后回乡帮助家里耕作。翌年,经原崇明外沙职业学校校长黄尧天推荐,委任茅剑青为该校校长,然因校舍纠纷,未能开学。茅剑青十分热心于教育事业,不惜拆了家房以盖校舍于自己宅上,经费由省教育厅供给,开始招生开课。后来,省教育厅停发经费,他只好卖田做会,维持校务。1928年启东设县分治,该校改称为启东职业学校。不久,兵匪相扰,社会大乱,学校只得停办。第二年,房地产悉数易姓,合家迁往上海暂居。为了糊口,他开设烟纸店,因资本不足,生意外行,结果蚀光本钱,生活毫无着落。不得已,只得将家属送回老家租地耕作,他本人留在上海,应上海同文中学和正行女中之聘,在两校任教,并利用课余时间著成《普通平面图案画法》一书,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得稿费250元,悉数寄往家中作日常开支之用。1936年,茅剑青又到上海沪北中学任教,并用微薄的薪水积存的一部分,在虬江路办了一所小学。1938年日军占领了上海,学校停办,他和教职员被迫遣散回乡。
茅剑青对花卉果树情有独钟。1939年冬天,他送大姐回江西太和县,在姐夫那里看到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园艺场,产生了浓厚兴趣。经姐夫介绍,他在太和园艺场潜心学习花木嫁接、栽培等多项知识和技术,时达半年,收益颇丰。回启东时,他买了200棵贡橘树苗,那时正值战乱,绕道浙江宁波经上海回启东,在路上耽搁了40多天,200棵果苗到家后只活了两棵。他把这两棵苗当作希望之苗加以培植。
1941年,受东南行署之命,茅剑青担任汇龙镇路南中心小学校长。做好校务之余,他在庭院遍植各种花卉果树,作进一步研究。这年冬天,日寇进犯启东,学校流动上课,经费也成问题,学校被迫停办。
此后,茅剑青为偿还办学的债务,遂在汇龙镇东街开店经商,又植普通花卉出售,日夜苦心经营,有些盈利,但也常遭敲诈勒索,生活很不安定。
1949年初,启东解放了,县委、县政府领导人鼓励茅剑青好好研究果树,将来为人民造福。他感到莫大的鼓舞,想起自己热心教育而又命运多舛,悉心研究花木果树却被别人认为穷酸文人的一种风雅,以致经常受到别人的嘲笑。更有甚者,有人将他的花木,一夜间偷得所剩无几。只有在新社会,人民政府才把自己当成园艺人看待,因此他发愤努力研究,不辜负政府与人民的期望。此时,上海停办的学校复课了,校方几次来信,催他回去任教,他都婉言谢绝,他要把自己学到的果树知识贡献给家乡人民。当时启东的果树品种极少,品质也差。他卖掉了家中的几十斤玉米,又向别人借了一点钱,凑满100元到浙江奉化引进了一批果树苗,回来后精心培植。同时他又认真研究起《米丘林学说》和《果树栽培学》,把书上的理论知识用于生产实践中。不几年,他培植金柑和梨子取得了进展,把摸索到的经验,编写成《启东金柑》、《栽梨过程》两本小册子,准备出版。南通农校也采用了茅剑青的材料,编成林业中等专业学校教材。同时,茅剑青又利用出售大批金柑树苗积累的资金,到江浙一带选购新的优良果树品种。
1954年,全国走上了合作化道路,茅剑青也参加了合作社。他经过多次反复试验,用接穗的办法,使一棵苹果树上同时长出了“红玉”、“国光”等多种苹果。在同一棵橘树上长出黄岩蜜橘、无核蜜橘,成了一大新闻。在政府支持下,茅剑青创办了“大兴三八果园”,当年发展到20亩,两年后扩大到100亩,几年间猛增到1000亩,最多时达2800亩。以水梨、桃子为大宗,有几百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1964年至1965年间,茅剑青四次向上报告,拟了一个发展果品生产的“五年计划”。省政府批准交南通地区办理,地区农林局决定把试验场办在市郊芦泾公社,特邀茅剑青去当试验场技术负责人,并答应其全家户口一起迁往南通。当时启东县政府考虑要发展本县果品生产,恳求茅剑青留下,另辟试验场基地。终因经费困难而作罢,茅剑青却为此第二次失去享受国家干部的待遇。
他潜心研究果树,为家乡发展水果生产的业绩,得到党和人民的肯定。茅剑青被聘为县政协第一至七届委员。1956年选为江苏省水果劳模。1957年2月12日《新华日报》刊登了《园艺老人茅剑青》的通讯。同年4月出席了全省劳模大会。接着,荣幸地赴北京出席了全国果树木病虫害防治专家报告会,参观了全国农业展览馆,并两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及苏联部长会议主席伏罗希洛夫。他创办的“三八”果园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果品生产、购销单位代表,越南参观团也来参观过。
十年动乱期间,茅剑青受到冲击,许多资料被洗劫一空。在县军管会的保护下,他才免于一死。动乱结束,县政协为茅落实了政策,将他的事迹和两份果树研究成果——《栽梨过程》和《启东金柑》手稿呈报省政协,茅被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得到定补待遇。到了风烛残年,他仍不遗余力地栽培果树。他于1988年3月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