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人物春秋

徐瑞彬 (1902.2-1988.3)

发表日期:2023-08-09 10:49:26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徐瑞彬,出身于南通县培根乡(现属启东市吕四港镇)一个小康农家,从小聪明好学,追求功名利禄,以后在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参加国民党,当过保长。1940年10月,新四军民运工作队到了培根乡,把徐瑞彬作为培养对象。他同新四军干部熟悉后,主动向他们请教有关抗日救国的道理,很有学问的史白把《唯物论》、《二元论》、《新民主主义论》三本书送给他,启发他的思想觉悟。
   1941年底,四分区司令季方、四地委副书记钟民、专署民政处长窦止敬来吕四区发动农抗会开展“二五”减租运动,选择培根乡作为突破口。他亲身参加了一次同地主面对面的减租斗争。斗争对象是大地主成震四(实际由他大哥成纯一代替)。会场上,10多位佃农代表一个个发言,痛说过去受到的剥削。讲到连年灾荒歉收,陈租要加利逼收,除粮棉交租外,还要交柴租,叫佃农喝西北风!
   季方站起来威严地说:“现在国难当头,连蒋委员长也接受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提出:‘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有力出力,有钱出钱’。佃户送子弟参军为抗日出了力,他们在前线,流血流汗,业主总不能坐享其成,也应出一点钱,少收一点租。”说得成纯一不敢吭声了。乡农会主任邱正才宣布了减租办法。
   成纯一是吕四地区一霸,这次也不得不服从农抗会的决议。徐瑞彬亲身感受到旧政府的官僚主义、欺压百姓,现在看到抗日民主政府为民着想的所作所为,两相对比,他佩服共产党有能力,党的政策有感召力,广大群众有威力。
   徐瑞彬担任抗日民主政府吕四区区长后,伪水巡团团长彭效朋写信给他表示商量要事。徐清楚敌人不安好心,及时向县委书记洪泽报告。根据县委指示,徐瑞彬通过内线人员,以赴约为名,组织短枪队一举将作恶多端的彭逆抓捕镇压。这一来,敌人把他当作眼中钉、肉中刺,放出谣言说“共产党要杀徐瑞彬”,妄图以此挑拨他与共产党离间。敌人一计不成又施一计,用杀害洛伽乡农抗会主任杨建兰于徐宅来威吓他,徐瑞彬还是毫不动摇;敌人就用拆房子、抢东西来逼他家人断于生计,使徐家老小几十口人遭殃,徐瑞彬一边劝慰亲人,一边坚定地表示,这账总有一天要向他们清算。
   1945年6月,徐瑞彬任东南行署民政科长兼司法科长。同年11月去掘港参加文研会行政队整风学习。学习了俞铭璜的《革命人生观》,他作了深刻反省,打消了等抗日胜利后回家养老的念头,确立了革命到底的观点。在战友们的帮助下,他看到自己作为一个革命干部有许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家有妻妾,生活作风不检点。他决定痛改,把身边的一支快慢机交了公,在《东台报》上声明放弃家产。学习结束后,离了一个老婆,遵守一夫一妻制。
   1946年3月,徐瑞彬调一专署民政处做后勤工作。七战七捷开始,调台北县(解放战争时设的县,位于东台之北,即现在的大丰市)继续做部队后勤工作,负责管理大批车船,为人民军队前线战事服务。战斗结束,徐瑞彬随部队北撤。1947年1月,在山东荣管局三分校政治处任教员,后调四分校相继担任教育、民运、管理、生产等几个股的正、副股长。他与荣校领导一起艰苦创业,努力工作,把来自18个省的5000多名荣誉军人的生活、学习、生产组织管理好,为即将开始的国家建设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学校受到内务部奖励。徐瑞彬在两次大部队长距离行军中成绩显著,荣立二等功。1950年5月,徐瑞彬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1953年3月,徐瑞彬任山东荣军第一速成中学教导主任,后任副校长。1956年调任山东荣军第五速成中学副校长。 
   1958年7月调至南通市民办红旗中学任校长,1965年兼任会计学校副校长。离休后还为本县的编史修志工作作出了无私的奉献。徐瑞彬被聘为政协启东县第六届委员并选为常务委员。1988年3月8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