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 人物春秋

王澄烈士略传

发表日期:2023-08-09 10:56:55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阅读量:

 


        王澄,祖籍镇江,1914年生于上海。父亲是个小职员,他兄妹5人,家境清贫。1932年,王澄高中毕业后,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他参加了军事防空训练。同年,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派往启东久隆镇防空监视哨工作。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蹂躏启东,王澄目睹惨状,愤然离开哨所,参加了由瞿犊等领导的抗日义勇军。1939年初,国民党顽固派杀害了苏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领导人瞿犊、王进。在危急关头,王澄和姚力率两个中队,暂编入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指挥部二纵五支队四大队,王澄任四大队大队长。不久,中共江北特委、苏北特委和新四军挺进纵队先后派朱群、郑少仪、周文在、鲍志椿等到二纵开展工作。王澄竭诚欢迎,并积极配合朱群等在自己的大队,教唱抗日歌曲、开展军民联欢活动。当时,四大队驻在宜陵、砖桥、白塔河一带,与新四军挺进纵队驻地大桥毗邻。在中共地下中的支持下,他组织班排长的土兵代表,以购买用品为名,去新四军驻地大桥参观。王澄从新四军的军容风纪、官兵关系、军民关系等方面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回队后,他更加亲近地下党的同志,向他们借阅革命书刊,汇报思想情况。党组织认真地对他进行了考察,于1939年批准他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二纵建立了地下党总支,四大队建立分总支,王澄被选为分总支委员。从此,王澄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和实践毛泽东同志的建军理论,使这支部队在复杂的环境里保持了良好的军容风纪。
        颜秀五听到四大队和新四军接触太多的风声,调王澄驻泰州城。后又调兴化。不久王澄又奉命从兴化老阁一带率部调到港口。6月底的一天,五支队长陈东生以宴请为名,把中队长以上军官请去。席间,陈东生一伙,剑拔弩张,恶语伤人,诬新四军不抗日,打内战,王澄成竹在胸,侃侃而谈:“我们一贯拥护司令抗日,谁破坏抗日,不同意!谁打抗日部队,更是坚决反对!”说得陈东生哑口无言。王澄等赴宴回来后,为了打乱顽固派的阵脚,连夜研究决定举行反摩擦的革命暴动。王澄率部先扣押了五支队队长以下支队部全体人员,解除了重机枪连和地方保安队的武装。然后,马不停蹄地挥师进入炮火连天的郭村,投入了新四军推进纵队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攻的战斗。在郭村战斗中,王澄率部担任了阻击任务,对郭村保卫战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战斗结束,王澄和全大队官兵受到陈毅等首长的亲切接见和表扬。接着,部队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新五团,王澄任团长。
      1940年10月,王澄率部参加黄桥决战后,部队改编为三纵五团,随三纵挺进通如海启。11月,王澄与茅珵率领的崇启海常备旅,会师于海门县江家镇,两支部队统属苏四区游击指挥部。12月,改编为游击第三旅,茅珵为旅长,王澄为副旅长兼五团团长。
       同月,王澄奉调率团到掘港驻防。26日,国民党江苏游击第六纵队司令徐承德纠集重兵,围攻掘港。王澄随茅珵率部和新四军三纵留守部队一起,同徐承德部鏖战3昼夜。紧接着,他率领部队和新四军三纵七团星夜追击溃退的徐顽残敌,直追到启东公司镇,把徐赶下海。1941年1月,王澄团改为新四军一师三旅八团。8月,王澄率八团与南通县警卫团在刘桥、林梓、丰利、石港、潮桥、环港、孙家窑、双甸等地作战20余次,有力地粉碎敌伪的“扫荡”。同年12月7日,日伪军出动大部队,深入岔河、丰利、马塘、掘港之间大片地区“扫荡”,施放毒气,残害人民。次日,王澄率部在民兵配合下,于双灰山,花市街一线伏击日伪军五、六百人,歼日军分队长、伪团长以下200余人,俘敌近200人,缴轻重机枪、迫击炮、步枪甚多,重创入侵日伪军。
       以后,王澄率部驻启东县无畏乡一带,开展民运工作。驻地附近佃农们因受尽大地主祝岐烈重租盘剥,都弄得倾家荡产。王澄对佃农代表说:“天地变了,今天有新四军给你们撑腰,有抗日民主政府作主,你们大胆去告吧!”抗日民主政府很快受理了这个案子。在人民法庭上,贫苦农民告倒了大地主,人们奔走相告:“想不到这位白脸书生王团长,一个心眼为我们穷人着想!”“这才是我们自己的政府!”“走,当新四军去!”这一来,减租减息,参军扩军,根据地建设迅速开展起来。
       1942年春,王澄去苏中党校学习。1943年初学习结束,王澄任东南警卫团团长。当时,已是日伪策划在苏北实行“清乡”的时候了。面对虎视眈眈的日伪,王澄与县委书记洪泽等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动群众和加强地方武装建设上。警卫团一部分调到外线作战,一部分派去加强区队,有的班排干部则回到家乡做开辟工作,成为乡村民兵武装的骨干。王澄还专门抽出18名军政素质较高的班排干部组成武工队,到敌人的心脏地区——茅镇、三厂、青龙港一线开辟新区。这样,他亲手把县团、区队、乡游击队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建立了起来,在敌人“清乡”圈内,坚持公开的武装斗争。1943年9月,王澄以东南人民抗日自卫总队部的名义,发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九一八”游击运动的命令。在半个月的时间内,王澄指挥全县区队、民兵2800余人,包围敌据点10处,作战81次,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反“清乡”斗争高潮。
       王澄在指挥作战中善于抓住战机,从战略上赢得主动。1944年的夏季攻势开始后,他根据竖河镇的地理位置和伪军兵力布防情况,与洪泽等商量决定攻打竖河镇据点,造成敌人战略上的被动。他亲自指挥部队用政治攻势和武力进攻相结合的办法,迫使敌人撤出据点,接着,又发动了秋季攻势,先后拔除敌伪据点12处,缴“九六”式机枪6挺,占全分区缴获数的一半。
       在战局变幻莫测的情况下,王澄常常成功地化险为夷。一次,部队在忠义乡塌鼻子店附近遭敌人包围,战斗中,王澄右臂负伤,但他不露声色,继续指挥部队突围。部队安全转移到海南区时,又与敌遭遇,王澄派出4个战斗小组,在民兵的配合下,声东击西,布下“迷魂阵”,弄得敌人昏头转向,仓皇后撤。
       1944年初,王澄兼东南行署主任。他受党和人民的重托后,更加发奋工作。团部和党政机关转移到哪里,他就在哪里调查研究,了解区队、民兵工作。平日,他抓住各种机会,同各界有识之士广交朋友,注意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王澄爱兵如兄弟。平时,他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体贴战士,行军时特别照顾体弱有病的同志,帮他们背枪、背包,有时还把战马让给他们骑。部队休息时,他抽空教大家唱歌做游戏,和战士打成一片,用歌声笑语驱走疲劳,鼓舞斗志。每当战友牺牲了,他总是亲自处理后事。为了使战士尽可能在战时少流血,消灭敌人保存自己,他注重平日多练兵,针对水网地区作战特点,他要求每个战士都要学会游泳、撑船两项本领。
       1944年12月26日晨,团部和县委、行署机关驻在巴掌镇。由于被敌密探侦悉,日伪军3路奔袭我驻地。王澄同政委鲍志椿两人在野外察看敌情时,不幸被敌击中,同时牺牲,时年均仅30岁。启海人民为纪念两位烈士,将他们牺牲时所在的区、乡,命名为王鲍区和王鲍乡。